國內外專家齊聚高速列車科技創新國際論壇
已有102732次閱讀2012-05-30標簽:高速列車科技創新國際論壇,科技部張萬鋼
高速雙弓受流
線路試驗表明:平均接觸壓力不超過200N,離線火花率低于6.25 次/公里,在運行時速380公里,保證實現穩定受流,滿足最高試驗速度420公里時的受流需要。
旅客界面
以乘客的基本需求為基礎,調查不同乘客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特點,系統分析旅客的需求與車輛設置功能之間的關系,確定了列車車種配置為VIP、一等、二等、餐車等車廂(座椅比例按照1∶5∶28配置),服務設施功能完備。
試驗表明CRH380A 高速動車組在運行速度、安全性、舒適性和節能環保四個方面,滿足頂層技術指標要求。在持續350km/h、最高380km/h速度范圍內,列車各項性能指標優良;試驗速度420km/h 時,動力學、弓網受流及空氣動力性能指標滿足標準要求。
2010年12月3日,CRH380A高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棗莊至蚌埠段試驗運行最高時速達486.1公里,創造運營列車世界最高試驗速度紀錄。
創新平臺建設
通過“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的實施,在鐵道部、科技部共同指導和推動下,依托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南車四方的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為持續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方面:一是建立了CRH380A動車組產品平臺;二是構建了產學研用的創新體系;三是建成了協同仿真平臺和實驗驗證平臺;四是形成了關鍵技術儲備。
CRH380A動車組產品平臺
通過科學跟蹤試驗和運營質量信息反饋,不斷改進和完善CRH380A高速動車組服役性能和運用維護體系,形成成熟的動車組產品平臺。截至目前,CRH380A高速動車組共交付82 列,累計安全運行2997萬公里;單列最高運行里程62.4萬公里。
產學研用的創新體系
南車四方先后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21家國內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41家配套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建立了開放的“產學研用”創新體系,共同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為攻克高速列車關鍵技術、解決動車組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的發展“瓶頸”提供有力支撐。
多學科協同仿真平臺
在產品設計和仿真平臺方面,現已建成結構強度、空氣動力學、車輛動力學和振動噪聲四大類協同仿真平臺,實現系統和部件間的多學科、多目標優化,指導軌道交通裝備產品設計達到綜合性能最優。
完善的實驗驗證平臺
依托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圍繞高速列車系統集成、車體、轉向架技術,建成了16個研究試驗平臺。全面涵蓋系統集成、結構強度、可靠性、電磁兼容、人機工程等試驗領域,形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相對完整的試驗能力。實現牽引、制動、輔助供電、網絡系統聯調聯試,開展動力學、模態測試、轉向架、車體、噪聲、視覺等實驗研究,支撐公司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
關鍵技術儲備
在系統研究輪軌關系、流固耦合關系、弓網關系的基礎上,掌握了高速動車組研發的諸多關鍵技術,形成大量的知識產權和標準規范。CRH380A 動車組申請授權專利及著作權共計213 項,制定國家、行業和企業標準共計192 項。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