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學研合作已由各地自發性的探求摸索上升至具有國家較強理性的戰略高度
2006年初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和隨后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把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作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這一重要論斷第一次把產學研結合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既符合科技創新的發展趨勢,也抓住了當前我國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薄弱環節。2006年12月,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國資委、全國總工會、國家開發銀行等六部門成立了“推進產學研結合工作協調指導小組”, 體現了國家宏觀管理部門管理機制的創新,從宏觀層面統一加強了對產學研結合工作的指導,為開創我國產學研結合工作的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體制保障。2007年“推進產學研結合工作協調指導小組”在鋼鐵、煤炭、化工和農業裝備4個領域,組建4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從此,標志了我國產學研合作已由各地自發性的探求摸索階段,發展上升至具有國家較強理性的戰略高度。
2.產學研合作由松散型向緊密型轉變
隨著產學研合作的不斷深化,相互作用型大學和企業的廣泛出現,促進我國產學研合作組織形式由松散型向緊密型轉變,逐步解決成果產業化保障機制、部門間協同性等問題。例如,浙江大學提出全面服務浙江經濟發展的辦學理念,與地方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建立研究開發中心,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創新工作。
3.產學研合作由宣傳發動向深層次、實體化運作轉變
產學研合作工作由宣傳造勢走向有效踏實的實際合作,由突擊式合作走向經常性合作,由碰撞式合作走向網絡式合作,由國內合作走向國際合作,由原來“要我結合”轉向“我要結合”,從“你出題我研制”轉向“資本結合”,“從項目合作”轉向“共建利益共同體”。例如:中科院發揮科技優勢,組織實施全方位、多模式、多渠道、多領域產學研合作,以多種形式開展同地方經濟合作,努力提高科技創新層次,促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寶鋼集團的產學研合作范疇已從單一技術開發為主逐步向人才培養、成果產業化應用、集成技術發展;合作渠道從以高校為主逐步向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國家基金、同行及產業鏈企業等拓展;從以國內為主逐步向國外拓展。
從總體上來說,我國正在形成一個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學研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突破口,以形成創新機制為主線,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的產學研合作新體系。
二.多樣化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近幾年來,我國產學研結合發展迅速,創造出多樣化的模式,多種模式有機結合、長期并存、共同發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戰略聯盟
戰略聯盟是一種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寬領域開展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是提升企業和產業競爭力的有效形式。例如“推進產學研合作工作協調指導小組”建立的4大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集中了26家龍頭企業、18所一流大學和9家骨干科研機構,構建了科研、設計、工程、生產和市場緊密銜接的完整技術創新鏈條,有效解決我國產業集中度分散、技術領域原始創新匱乏、共性技術供給不足、核心競爭力受制于人的突出問題。2004年,上海就提出基于產業集群的區域產學研聯盟,整合上海的高校技術創新群、企業群和產業群,共建產學研聯盟。如上海交大、同濟等5所院校和上海電氣、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等7個集團組成產業集群式戰略聯盟。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