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破產學研用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科技生產力
多年來,大學和科研機構大批的研究成果難以轉移到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20%,產業化不到5%。產學研用的狀況與產業轉型對自主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迫切需求存在很大反差。以2008年為例,企業在國內技術市場上達成的技術購買合同成交額為2163.5億,其中來自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技術僅占1/10左右(263.9億),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撐作用明顯不足。究其原因,嚴重制約產學研用合作的最大障礙是體制機制,包括宏觀管理體制、組織協調機制、利益分配機制等,其中深層次的、根本的原因是理念和價值觀。因此,要把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從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實驗室里解放出來,把科研人員的內在驅動力激發出來,需要在體制機制上實現大的突破,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科技人才,在體制機制改革中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價值理念。
產學研用合作的關鍵在于突破產、學、研、用各自為政的壁壘,立足于社會發展和國家利益,將隸屬于各個不同管理體系的科技人才和資源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實現科研產出的最大效應。因此,推動和促進產學研用結合,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科技人才,改變“先有成果,再找企業”的思維模式,進一步明確應用科研要以市場為導向,緊盯需求,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的機制,實現產學研用的“無縫鏈接”,在與企業緊密合作的基礎上推動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
例如,在化工領域,離子膜是“新中國幾任化工部長的夢想”,曾三十年攻關沒有突破。離子膜薄如蟬翼,被稱之為“化學工業之母”和“化工皇冠上的明珠”,是我國基礎產業氯堿工業和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其核心關鍵技術長期為杜邦公司壟斷,市場價每噸高達1000萬。我校張永明教授團隊,與山東東岳集團長期合作,歷經八年科技攻關和產業化工程研究,終于實現了幾代化工人的夙愿,從根本上打破國外壟斷,徹底解決我國氯堿離子膜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離子膜技術攻關成功,其關鍵在于高校和企業解放思想,敢于冒風險,勇于圍繞國家重大需求突破思想障礙,實現科研與產業的緊密結合。
2.完善法律法規,改變當前產學研用相關法律法規分散凌亂的狀況,及時出臺“產學研促進法”。
產學研用合作不僅是圍繞技術創新而展開的一系列經濟行為的總和,也是一系列法律行為的綜合,涉及到多種新的法律關系。這些法律關系或單獨、依次呈現,或交叉錯綜呈現。產學研用合作往往不能通過市場行為自發解決,需要通過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安排,確立必要的準則,規范和約束合作行為,界定各類合作主體的職責和權益,建立共同投入、成果分享,技術、市場、管理等風險分擔的機制,從而促進和推動產學研用合作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而我國現有法律,僅有新修訂的《科技進步法》第三十條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十二條對產學研合作有直接的規定,其它與產學研用合作相關的法律規范較為分散,系統性不強,有的法律規定過于原則化,缺乏操作性。因此,對于技術轉移與科技成果轉化最為有效的產學研用結合創新進行法律規范十分必要。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