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傳統產學研合作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在形式上,“年度性”和“單個項目制”的合作方式還比較普遍;在促進合作的驅動力上,短期利益驅動還占據主導地位,面向未來戰略新興產業的合作還比較少;在合作主體上,嫌“貧”愛“富”、抓“大”放“小”的現象頗為多見,大量中小型企業還沒有從產學研合作中受益,政府在產學研合作中的推動作用也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當前,我國改革開放已進入關鍵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探索適應當前經濟發展需要的產學研合作模式,推進高校科技創新與提升我國產業競爭力這一重大需求的有效對接,成為擺在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學面前的緊迫任務。
2.將國家重大需求作為推進產學研用結合的源動力
2009年,溫家寶總理在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強調,“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企業為主體,促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從“產學研結合”到“產學研用結合”,一字之差,從根本上明晰了產學研合作的本質,為破解科技與經濟脫節這一長期困擾我國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問題指明了方向。事實上,回顧我國產學研合作的成功案例,從中南大學的“高性能航空制動材料制備技術”,到華中科技大學的“數控技術”,到上海交通大學的“離子膜技術”,其成功之因,無不在于瞄準了國家的重大需求,將國家重大需求作為推進產學研用結合的源動力,將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不同需求作為創新產學研用合作模式的基本依據。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我國中長期科技工作的指導方針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其中“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分別對應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三大類科技需求。對于研究型大學而言,重點跨越,就是指要基于自身學科特點,在追蹤國際學術前沿的同時,善于面向核心產業、重點企業的現實需求,實現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重大、關鍵技術必須要系統集成,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發展產學研戰略聯盟,實現“抱團創新”。支撐發展,就是指從現實的緊迫需求出發,面向中小型企業,著力突破重大共性技術,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引領未來,就是著眼長遠,搶占未來科技創新制高點,通過新技術的關鍵性突破,催生新的產品,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培育新興產業,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
3.傾力打造多元化產學研用合作模式
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通過體制創新,積極探索形成了多元化的產學研用合作模式。
一是發揮多學科優勢,與大型企業建立戰略聯盟。這一合作模式是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基地建設等在內的全方位合作。目前,學校已經與寶鋼、中海油、中廣核、中海運、中航商發、中國電信等20多家國有大企業集團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關系,在關鍵技術研發、創新人才培養等各方面開展廣泛合作。
二是依托學校優勢學科,與行業龍頭企業建立聯合研發實體。由合作企業提出問題,并提供研發資金,與學校聯合成立研發平臺,共同組建研發團隊。目前,已經與國家電網、上海電氣、新奧集團、華銳風電等多家大型企業分別建立了面向新能源技術的聯合研發中心,與中國商飛建立了面向大飛機工程研發的聯合研發中心,與中海油建立了面向深水工程技術和新能源工程技術研發的技術研究中心等。
三是面向未來新興技術,成立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經過歷時五年的調研論證,學校與上海市、閔行區合作共建上海紫竹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上海產研院)。上海產研院獨立事業法人的屬性便于整合政府、大學、產業界以及金融界等多個方面的資源,實現產學研用合作的可持續發展。上海產研院致力于“企業想做而做不成、風投想投而不敢投、政府想干而沒法干”的技術研發與服務,通過加強前瞻性技術研發,引領新興產業的發展,目標是建成集知識、技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為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