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面向中小企業發展需求,建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中小企業具有旺盛的創新動力和活力,但是普遍缺乏創新資源和配套能力。學校整合校內相關學科力量,成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引入市場機制,突破傳統的技術轉讓模式,為中小企業提供定向的針對性的服務。學校的“技術轉移服務中心”受到中小企業的普遍歡迎,同時也確保了科研工作的市場價值。
三、突破創新人才培養的障礙,對接國家戰略,培養拔尖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創新人才,基礎在教育創新。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的“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具有蓬勃創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關系到我國科技事業的前途,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我國科技人才數量增長較快,但適應科學前沿和產業高端創新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尤其是拔尖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嚴重不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根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09-2020)》,到2015年,我國僅在裝備制造、信息等八大戰略新興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就需要新增100多萬人。
突出的供需矛盾,使我國拔尖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問題日益凸顯。在產學研用結合中培養拔尖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我國人才培養工作的一項重要戰略選擇。
1.改革評價機制,激發產學研用主體的深層內驅力
在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培養人才的過程中,高校、企業的內驅力不足是一個重要的障礙。高校及其教學科研人員的內驅力不足根源于辦學思想、科研工作評價體系。一些教師只看重科研論文、專著和獲獎,并不關心科研成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應用價值一些高校只關注政府縱向課題項目及經費、學術理論水平,并不關心企業市場需求、橫向課題研究。這種評價體系必須改變,要像重視科研的學術含量一樣,提高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產業化前景、畢業生市場競爭力在評價高校及教師中的地位和考量。具體說來,就是將科研成果市場應用效益納入高校科技水平評估的重要指標,將科技成果的經濟性、市場適用性及發展前景作為成果審定的重要指標,將產出成果的市場轉化水平作為高校教師職務評聘的重要指標,將拔尖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作為評價高校特別是以工科為特色和優勢的高校的重要指標。從高校、教師的自身發展需求和社會責任上,提高主動開展產學研用結合培養拔尖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基本內驅力和社會內驅力。
企業的內驅力不足主要是因為追求經濟效益“短平快”,對人才培養的長期性缺乏耐心,對依靠科技人才和技術進步來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缺乏緊迫感。對此, 一方面要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淘汰產能落后、科技創新差的企業,使企業對拔尖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渴求成為其主動參加產學研用合作的深層內驅力。另一方面政府要積極宣傳產學研用結合培養工程科技人才的意義,通過政策支持,氛圍營造引導促進企業積極主動地與高校、科研院合作致力于培養拔尖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如寶鋼成立“產學研合作推進會”,將長期規劃分解到產學研合作項目中去,先后在國內幾十所高校“巡游”,他們帶去的“寶鋼十五科技發展規劃”和“寶鋼研究院科技發展規劃”,以及IF汽車鋼板、管線鋼等項目,都是長期戰略性產品。2008年29個重大產業化科技攻關項目啟動,在未來3年內將獲總經費超過100億元。在這些項目中,寶鋼吸引和培養了大批創新型科技人才。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