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我們BMC在許多自動化項目的經驗,我們總結出一個企業(yè)在邁向自動化運維過程當中,可能會有四個階段,分別為標準化,腳本化,產品化和服務化。標準化的意思是說,在這個階段,企業(yè)可能意識到我需要有一些IT操作的流程,雖然我沒有一些自動化的工具,但是我可以通過人,通過文檔的方式把IT日程的操作固化下來形成一個標準。這樣以后涉及到相同類似操作的時候我們沿用這個標準來進行操作的執(zhí)行。第二個階段是腳本化,當我有了標準化以后,之前所設定的一些簡單標準化IT操作流程可以通過腳本實現(xiàn),這種情況下可以讓內部的IT人員寫一些腳本,再派人定期去運行一些腳本,或者利用crontab自動運行腳本。進入第三個階段,當腳本使用越來越多的時候,企業(yè)會考慮到我要引用一些產品進來,可能是針對服務器的自動化,可能是針對桌面機,可能是針對網絡的自動化。第四個階段是服務化。服務化更多是指云計算當中的自動化概念,在這個階段自動化不僅僅面向IT運維的部門,而是通過自動化把IT資源便利地交付給最終用戶,這個我們稱之為服務化的概念。對于大部分企業(yè)來講,不一定一定會經過這四個階段,但是基本上會經歷這些事情,有可能是三個階段有可能是兩個階段,但是你該做的這些事還是需要去做的。
  第一個階段我們稱之為標準化階段,哪一些東西我們可以把它標準化流程化呢?我們在銀行的客戶比較常見,就是每天做巡檢。早上來了以后要安排一個人員登入到每一臺服務器上面去,敲一個指令或者多個指令查看系統(tǒng)的狀態(tài),或者有時候沒辦法做正常監(jiān)控的時候,可能要看一下應用系統(tǒng)配置文件的情況是怎么樣的,這些都屬于日常的操作。另外還有一個例子,我們經常會有一些業(yè)務系統(tǒng)的升級,一般來講,一套固定的業(yè)務系統(tǒng),我升級步驟基本是固定的,從做數(shù)據(jù)庫的字段表修改,到應用的文件分發(fā),或者文件的解壓等等這些都是標準化流程。企業(yè)會把這些東西作為IT的流程固化形成一個文檔,交給下面的人去做。首先在不考慮其他情況下,不考慮人力成本,不考慮出錯的情況下,我們認為這已經比完全沒有流程要好。但我們可以算一下工作量。比如今天有200臺服務器可能是一個中型企業(yè)需要管理的,以我們做日常巡檢為例子,一個人需要登入一臺服務器查看配置文件,登入一臺機器需要花兩分鐘時間,200臺服務器共花6.7個小時,如果每天都安排一個人去做這樣的事情,每周需要耗時33.5人時,或3.5人天,每年需要182.5人天。這還僅僅是一項檢查,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客戶的這種巡檢列表往往長達上百個。當我的巡檢范圍更多的情況下,我們耗的人天會更加大。
  所以在第二個階段,我們可以看看剛才的問題有沒有可能通過腳本來實現(xiàn)。這里是一個很基本的腳本代碼,把這個腳本到那臺機器上運行之后去采集一個數(shù)據(jù),接下來對檢查結果進行輸出,貌似用腳本的方式可以把時間成本降低了,因為我只要把這個腳本發(fā)下去,最后回收上來一個反饋值,我就可以完成工作了,大不了我把這個值再拿一個表記下來。但是使用腳本會有什么問題呢?第一,腳本應該怎么樣進行定向發(fā)布,剛才我講的只是一個通用腳本,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服務器組是按照我業(yè)務系統(tǒng)類型進行劃分的,我需要去檢查的這些項并不是保證我每一臺服務器都是一樣。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