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應洛:現任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名譽院長,陜西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特邀咨詢委員,國際工業工程學會常務理事。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學科評審組組長 ,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人類正從工業社會向服務社會過渡,“服務經濟”將成為21世紀經濟的主導。當前,西方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已經超過三分之二,經濟重心正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變,通過發展服務業增強制造業競爭力。發展中國家也在大力發展服務業,通過服務業的增強提升整個國家的競爭力。作為轉型中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如何快速推進服務業發展?為此,日前有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郭重慶,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汪應洛。
服務與制造的融合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
記者:制造和服務是兩個不同的領域,關系似乎不大,如何理解服務型制造?
汪應洛:在人們的傳統概念中,制造業和服務業間是相互獨立的關系。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制造業已經不再是傳統的制造業,現代服務業也已經不再是傳統的服務業。制造業和服務業間正在越來越多地互動,兩者正變得越來越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和相互支持。
一方面,服務逐漸滲透到生產環節的各個領域,制造業日益變得“服務密集”,任何制造產品的生產都會融入越來越多的服務作為中間投入要素,制造已向服務化發展。制造業通過服務拓展業務范疇:制造企業提供依托產品的服務;制造企業通過服務創新挖掘市場機會提高盈利水平。制造商的國際運作活動引發對服務支持的需求:制造商的全球范圍內的供應源、市場和競爭推動了通訊、航空運輸和貨物處理等服務技術的發展;跨國制造企業主要通過其在技術轉移、營銷、金融、物流等服務方面的能力獲得規模經濟。
另一方面,服務業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逐漸擺脫過去的小生產方式而融入更多的工業化生產方式,服務已逐漸向工業化發展。1990-1995年:管理科學運用于服務業,以假日酒店為代表的酒店業開始提供全球一致性、標準化服務。1960年:工業工程思想引進服務業,有代表性的是麥當勞采用生產線方式提供標準化服務;1970年服務業進行工業化嘗試,以超市為代表的服務業開始通過規模效應大幅度提高服務效率; 1990年至今,服務業和制造業逐漸融合,如IBM、惠普等都已在許多國家建立了自己的全球服務支持系統。
總之,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將越來越明顯,并已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關系。
服務與制造的融合使世界制造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
記者:制造與服務的融合對世界制造業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郭重慶:伴隨著全球化,世界制造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服務業就像黏結劑,將社會化、國際化的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和服務整條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粘接起來,對世界制造業產生重大影響。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