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世界制造業的價值鏈開始解構。
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和服務活動甚難在一個企業,甚至在一個國家內獨立完成,現在正被分解、外包到社會和全球多個企業中,一個企業或者一個國家不可能在整個價值鏈上都具有優勢,市場競爭逼得它只能守住自己增值最大的一塊。制造業企業生產活動外置及服務外包已經成為一種服務業的商品形態。
世界制造業的資源優化配置已經突破了企業--社會--國家的界線,正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優化配置,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及信息網絡化的支持下突破國界流動,世界已進入全球制造時代。
制造業企業縮短產業鏈,專注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已成為世界制造業企業的變革趨勢。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市場競爭的本質是專業化的競爭,非核心業務的生產活動外置和服務外包已經成為趨勢。現在的問題已不是您擁有多少資源,而是您整合社會化、國際化資源的能力,這對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挑戰。
第二,服務型制造模式方興未艾。
當前經濟活動已由制造為中心日漸變為以創新與服務為中心。服務經濟與傳統經濟最顯著的區別在于:權利正從生產者向消費者轉移,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已經成為世界領袖型企業的信念。中國已進入產品經濟向服務經濟的過渡,過去20年產品是稀缺資源,產品制造是整個經濟價值的核心,如今,大多數產品已在全球范圍內過剩,消費者成為稀缺資源,創新和服務逐漸成為整個經濟的價值核心。
第三,企業經營理念演變和企業組織進化。
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理念正如管理大師德魯克所說:“顧客的價值是企業管理的出發點。”這也正是服務經濟的特征。世界級的企業如IBM及制造業的常青樹 GE正在義無返顧地向以服務帶動業務的方向擴展,服務收入均已超過50%,人們已把它們歸類為服務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商業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服務科學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以中間投入服務為特征的生產性服務業已形成潮流。
第四,服務商的概念油然而生。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不乏IT技術精英的IBM,幾乎瀕臨破產,但開始注意技術對客戶的真正價值,順應客戶們的需求,將硬件、軟件、服務三位一體地給客戶一個整體解決方案。它們不僅賣產品,還要賣服務。IBM在五十年代開天辟地地提出“計算機科學”,后逐漸被科學界所接受,事過半個世紀IBM又提出了“服務科學”,提出了SSME(服務科學管理工程)、SOA(服務導向架構)、SAAS(軟件即服務)等概念,不愧為一個領袖型企業的超前意識。由此形成了服務商的概念。
記者:面對美、德、法、加等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已先后進入“服務經濟社會”階段的現狀,我國是否需要優先于制造業而大力發展服務業呢?
汪應洛:制造業是我國發展服務經濟的載體。制造業為服務業發展提供技術、設備等物質基礎,推動服務業不斷升級,從而提升整個國民經濟的質量。制造業的發展是服務業發展的平臺,只有制造業得到了相當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才能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國經濟雖然經歷三十年的快速發展,但中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依然很大。1980年以來,美國制造業占國民收入比重雖不斷下降,但其制造業增加值依然保持明顯的上升趨勢。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2004年以前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卻一直高于中國的整個國民收入,直到2005年,中國的GDP才超過美國制造業增加值。中國制造業的規模一直小于美國,從這一點上講,中國恐怕還不能跟隨美國優先發展服務業。
制造業是我國當前的最大產業。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無論從國民生活水平提高、經濟發展、還是從國家的安全角度,我們都需要強大、獨立、自主的制造業。
在美國的經濟發展中雖然服務業占據了很大的份額,但是,美國的服務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服務業務(比如金融、咨詢、會計等)的全球輸出,直接或者間接地服務于全球其他國家的制造業及服務業,并給美國帶來了資本項目上的巨額回報,彌補了美國所謂的巨額貿易逆差。因此,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制造業是服務業的基石,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制造業的發展,兩者缺一不可。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