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的結構調整、產品升級與制度變遷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陳建成
日前,《臥龍報》就企業發展、改革等相關主題,采訪陳建成董事長。以下是專訪全文。
《臥龍報》:過去近三十年的發展歷程,臥龍取得了可謂極為輝煌的成就:資產規模從當年建廠時的十多萬元到今天的資產規模雙雙逼近150億元大關;與此同時,臥龍也從一個簡單的電機生產制造商蛻變成為如今集制造業、房地產、金融投資三大產業齊頭并進的跨國性企業集團。這些都足以說明臥龍原有發展模式的成功,然而,隨著國際宏觀經濟形勢的日趨復雜,中國經濟更是在今年連續下滑,至今仍未出現拐點。“臥龍的未來的發展模式究竟應該選擇原有的還是另辟蹊徑”,成為我們越來越關注的問題。
陳建成:這個問題我很早就在思考,倘若以2002年臥龍上市為分界點,上市前,也就是2002年,我們臥龍是靠艱苦奮斗、拼命工作來推動企業發展的,說白了就是我們能吃得起別人吃不起的苦,我們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成本,我們的競爭戰略大部分是放在了低成本競爭上;而在上市之后,也就是過去的十年,我們臥龍的主要發展驅動力來自于資本運作的外延式擴張,順利實現了企業規模的快速擴張。從辯證的角度上講,我們依托的是上市公司的融資平臺及品牌效應,靠的是外力拉動。
未來臥龍的發展究竟應該靠什么?這個問題其實在山東煙臺讀書會上的主題報告已經做了詳細的研究論述。我在報告中明確指出,時下,國際方面的發達經濟體復蘇趨于放緩,新興市場增長和通脹一并下行,全球總體需求大幅萎縮。國內調控政策穩中求進,經濟增長漸步回升,但中長期趨勢中高速增長時代已不可能重現,中國經濟全面進入中低速增長階段,過去曾經有過的V型、U型反彈已沒有重現可能,而最大的概率是L型反彈。隨之而來的低速增長意味著需求大幅減少,前期高增長時代集聚的制造能力的嚴重過剩已不是預期而是現實;與此同時,隨著政策紅利、人口紅利的消失殆盡,高企的勞動力成本和資產價格使得中國制造業采取低端、低價和量大面廣的產品制造策略已失去現實可能性,變成死路一條。為此,中國制造業面臨迫切的轉型升級、結構調整的戰略任務,中國企業面臨迫切的戰略轉型的抉擇,生死攸關。
臥龍近十年乃至近三十年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三十年來,中國制造業從中低端產品市場參與到全球競爭和產業分工,到目前逐漸進入中高端產品市場競爭,這是中國制造業的進步。臥龍參與市場競爭的軌跡也大體如此。應該說,我們量大面廣和用途專特相結合的產品競爭策略取得了很大成功,這也是我們能夠做大企業的市場基礎,但以往的成功會不會成為一種慣性,拖慢我們進行結構調整的步伐?這是我的憂慮所在!縱觀整個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地位,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實際上是全球的代工廠,自主技術、自主品牌、自主市場均不足以談起。盡管做到了“量大面廣”,規模十分可觀,但其競爭的脆弱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把規模變成強勢”——這既是中國制造業目前面臨的重大課題,也同樣是我們臥龍面臨的重大課題。
有鑒于此,臥龍今后的發展,如果還是單靠外力發展,絕對行不通,只有靠內生動力發展,也必須靠內涵提升,臥龍才有可能繼續保持持續健康發展,甚至超越前三十年的成就,否則我們近三十年來的經營成果會付之東流,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可以說,這是臥龍近三十年來最為重要的改革戰役,我們沒有絲毫退路。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