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專家聚首深圳,就中國物聯網創新戰略、商業模式與創新、標準制定與進程、地方物聯網產業建設、物聯網產業園公共平臺合作等多角度深層次地探討物聯網產業發展等熱點話題,為我國物聯網行業發展出謀劃策。
江蘇賽聯信息產業研究院院長祁曉荔
來自江蘇賽聯信息產業研究院的祁曉荔院長以“物聯網的創新與未來”為主題作了精彩演講。以下是演講實錄:
祁曉荔:各位領導、各位專家、企業家,大家上午好!聽了這么長時間的報告,大家可能也比較累了,我想用半個小時的時間,把我們研究院對物聯網以及產業研究的成果,向大家做一個報告,同時也感謝大會的邀請。
我的報告圍繞著三個問題在說,第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現在把物聯網當成一個特別熱點的話題,兩年前我在一個的國際研討會上說了兩句話,這兩句話現在用得很多,其實這兩句話出自我這里,第一句話“霧里看花物聯網”,第二句話是風起云涌云計算,橫披是“云里物里”,不知道什么是云計算,什么是物聯網,但是通過這幾年的發展,我們大家都對物聯網和云計算有所了了解,所以我把橫披改為“騰云駕物”,就是云要升起來,物要用。中國現在有7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就包括了物聯網。
我們院做了幾個方面的研究,我想把一些研究的成果通過PPT展現給大家,但是我重點只說技術標準和物聯網的創新發展應用。
2009年,物聯網的概念進入中國,實際上中國在物聯網的國家戰略層面上是和美國、歐洲,乃至發達國家同步,至少我們在應用、標準研究、應用推廣以及我們的產業鏈的整合中,隨著2009年8月,溫總理把搶占物聯網制高點等新型戰略性產業的戰略定為國策,很多企業都在做著相關的工作。我們知道,一個支柱產業必須占GDP超過5%,目前它是我們的核心產業,但是它還不是支柱產業,它是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融合各種信息技術。物聯網分為三層,底層是傳感網,各種各樣的傳感,RFID,識別等等,包括近距離通信,形成了傳感網。中間這一層是傳輸網,從信源到信束的傳送過程,是很多的通信技術,包括3G、LTE,以及傳統光纖研究的范疇。再向上,隨著物聯網的應用越來越多,它形成了云態,就是大數據。大數據實際上就是我們講的數據海加上異構數據,所以它毫無疑問是一個云端的東西,所以物聯網最終的發展要走向物聯網和云計算的整合。第三就是未來信息產業的發展,我們現在知道的信源到信束的過程,從采集到壓縮、編碼、傳送、解碼,然后到終端的展示,這個過程更加全面的向感知和智能發展,所以我們把信源和信束的過程分成了管、管、云的模式。傳送層越來越透明,因為傳送越來越變得簡單,而我們的云就越來越精致,所以變成的端、管、云的模式。這是我們目前在共同研究的,終端怎么智能化,我們也在研究管道怎么能夠智慧化,我們的云怎么能夠服務,把云經濟的概念,通過智能能夠提供一個經濟的模式。所以從云又派生出來一個智慧計算。所以現在這個業界中間,關于云、物聯網,有很多的新詞,所以我們覺得,搞這一行的,我們大概要知道,萬變不離其宗,就是從信源到信束傳送的過程。
物聯網的第二個特點是潛力巨大。臺灣的工業研究院大門口有一個對聯,他寫著說,誰掌握了未來的生產方式,誰就站在了產業的制高點。這個市場不是直接由我們的需求產生的,而是有科技進步、技術進步拉動了需求的產生。政府要求管理越來越精準,要求服務越來越精確,要求需求越來越精致,這是三個精給我們帶來了我們的市場。所以我們從粗放到集約,從計劃到市場,實際上就是隨著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最底層的是生理需求,這時候人只對生存感興趣,所以我們不會有那么多的自尊、社會實現、自我的價值。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社會的需求和依賴,以及自己對社會的貢獻越來越關注,所以我們才派生了很多的技術。
我們研究的數字都在上面,我就不念了,大家就記住一條,波特的競爭戰略中間對產業驅動有4個階段,其中第一個階段叫資源驅動,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第二個階段是山和水沒有了我們靠投資驅動,第三個驅動是靠創新驅動,整個中國的經濟帶差不多處在創新驅動的階段,所以說大家要記住,這個經濟的業態,物聯網是處在創新的階段才有的產物,它不是投資階段,所以千萬不能是靠投資來拉動物聯網發展。今天的主題是“創新,物聯網企業的靈魂”,而創新的核心就是頂層創新和底層互動。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