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和銀行的一個負責人座談,希望合作一個創新的貸款項目,我提出把節能服務費的收益抵押給銀行,也就是抵押合同的權益,這種方式叫項目融資,屬于未來型,銀行的貸款也是未來還,節能服務費也是未來的,應該算同步。”曾先生說,這只是一個初步想法,銀行也需要勇氣去認可這種風險。一旦推廣開來,每個項目都可以自己做抵押,滾動開發。
行業正在走出困境,企業數量也在翻番,但是節能服務產業自身的建設不能滿足這個市場的需要,因為小企業多,有實力的企業少。眾多能源巨頭雖然紛紛成立節能子公司,但多數是國務院文件出臺后才成立,節能又是一個專業型行業,不是誰想做就能做得了的。
國家也提出將培育一批綜合實力的節能公司,但其中又涉及各種分支,工業節能、建筑節能、城市照明節電技術及系統管理等。因此,節能公司也應該做專,做建筑節能的不做工業節能,每個分支都有相應的幾家龍頭公司,中央企業也該有所側重,不能通吃,可形成幾個細分板塊。“大型綜合性節能服務公司,不是規模上的大,也不是覆蓋所有行業,而是能給用戶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在整體解決方案下面分幾條線。就一棟大樓來說,包括供熱系統、空調制冷系統、照明系統、通風換氣系統、水系統,這幾個系統通過智能化控制系統來控制。一邊開空調一邊開窗戶,智能化系統就會在你開窗戶的時候自動關閉空調。這就是綜合性的節能系統。”曾武認為這就是大公司該做的。
國家強調培育新興產業,上千家節能服務公司將繼續有增無減,專家們認為并不用擔心,因為進行一輪整合洗牌是符合發展規律的。真正發展起來必須要有行業集中度。節能不是暴利,而需合理投資。一般而言,需要先墊資,一個項目的收回投資,小項目可能2-3年,大項目一般都需要4-5年以上,這對于沒有實力想渾水摸魚的小公司來說必遭淘汰,洗牌未必是壞事。
這并非說明小公司無法生存。小公司機制靈活,決策效率高,大公司一個項目要研究很長時間,程序多,手續多,時間長,在競爭市場,決策的速度很重要。而且,現在引入第三方認證,節能量的測量和驗證可以請求中立的第三方來認證,正在制定的《節能量測量及驗證技術通則》會涉及這個規定。而銀行會更傾向于第三方認證的項目,借助第三方認證,小公司也會多一條生存之道。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