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于1990至2010年間在英國工作了二十年,前六年多在幾所大學,曾作過博士后研究員、重點合作項目研究員和大學講師;后十三年多在英國電信集團公司(BT) 研究院工作,積累了一定的在大學從事基礎性學術性研究的經歷以及在企業長期領導前瞻性和應用型項目的經驗。尤其是,在企業工作期間曾發起和參與領導了多個與信息和通信技術相關的歐盟框架計劃項目,英國政府資助的重點攻關項目,以及負責企業和多所英國大學的戰略性合作研究項目。因此,對于英國大型企業和研究型大學之間互利合作的模式和過程,能從企業和大學合作雙方的角度分別進行分析。現根據自己的一些見解和感受,結合對國內這方面現狀的初步觀察,重點分三方面進行陳述,以供大家參考、評論和指正。
1. 企業與大學合作研究的前提和原則
一般來說,在英國,當一個有實力的大型創新型企業決定選擇某個大學的特定學科領域進行投資并開展合作研究時,其重點不在于一時一事的得失,所采用的流程不像是對待產業鏈上一個普通的硬件設備或軟件供應商那樣:提出規范和要求,講好價錢,按時供貨,完成合同,等等;而是在于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合作機制和戰略性的伙伴關系,兼顧企業和大學雙方的優先利益,并在企業的核心研究人員和大學的學術帶頭人之間建立互相信任、彼此尊重的關系,凸現合作雙方各自具有的互補性價值。
首先,企業要確定被資助的學科在國內及國際上同類研究中一直位于前列的地位,其學術帶頭人在國際上應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聲譽,并且整個團隊后勁十足并能繼續保持上升的趨勢。其次,要增進大學對企業訴求和發展戰略的了解,鼓勵其著手研究與企業轉型和未來核心業務拓展密切相關的前瞻性問題或新興的產品及服務方向;同時,企業要積極參與和指導項目的計劃和具體實施方案,尤其是盡力提供企業自身及其用戶的實際問題、應用案例和特征數據來激勵合作方的創新熱情。三是,要學會最佳地利用大學中已有的專業知識積累、最新的動態知識更新、以及豐富而年輕活躍的人力和腦力資源,以求在最短時間內獲取企業所需要的關鍵技術和方法技能,包括:研究方法、研究過程、存在的問題和進一步改進的途徑,而不僅僅只注重一時的結果產出。這就是說,當一項合作研究項目在合同上結束之后,企業能夠收獲到的不但是項目本身的直接產出,例如:算法、源碼、原型系統,等, 即“What”, 而且還有產生這些結果的方法、過程、工具、手段和訣竅等,即“How”,也就是“Technical Know-How”。在此基礎上,企業就可對所涉及的關鍵技術自行進行再創新并不斷提高其性能和質量,而且能夠對企業自身及其用戶的最新的隨時間而變化的需求進行敏捷的響應,而不再是過度的依賴合作方,通過不斷設立新的項目來進行每一次技術細節的更新或參數的調整,不但浪費資金又往往會喪失寶貴的機遇。這就要求企業的研究機構必須安排有一定資質和知識背景的專家型研究人員直接參與每一個合作項目或課題的全部研究過程,定期與合作方進行互動,全面跟蹤和掌握項目的進程方向、方案和技術細節,從而,使每一個合作項目都給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帶來加強。由此可見,有效地開展企業和大學之間的合作在很多情況下至關重要,尤其是在一個企業進行轉型的階段,由于企業自身或多或少缺乏必要的知識積累和人才或人力資源,如果完全依靠自身從頭開始做起,勢必需要較長的時間和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可能會因此而落后于其他競爭對手。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