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技術戰略委員會-研究基金會聯合資助計劃(Technology Strategy Board - Research Council Joint Funding Programme):這是政府為鼓勵英國企業和大學之間的技術合作和知識轉移(knowledge transfer)而特別設立的一類研究項目資助計劃,過去稱之為“工貿部鏈接計劃”(DTI-LINK Programme),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該計劃是在一個獲選的由企業和大學共同參與的大型攻關項目中,相關的“研究基金會”(例如前述的EPSRC)將全額資助來自大學的研究伙伴,而政府機構“技術戰略委員會”(前身為英國工業和貿易部的一部分)將給企業伙伴提供50%的費用,其余不足部分由企業自籌。整個項目的運作方式和上述歐盟框架計劃中的IP和STREP類項目相似,主要承包單位可以是企業或者大學,項目持續的時間一般是18至36個月不等。這類資助機制對企業的主要吸引力在于,所進行的項目內容與企業的發展戰略和規劃相一致,是企業本身就計劃開展,但受限于資源、人力及技術等綜合方面的制約而不得為之的。如此一來,企業只要花少量投入就能獲得較大的回報,并在執行過程中積極推動該項目朝著企業所期望的方向進展,以進行開放性的創新,尋求產業鏈上的共識和包括大學在內的所有伙伴們的有效合作。
3. 國外模式與中國現狀之觀察
筆者在英國電信研究院工作十幾年的經歷,包括了發起、領導、參與或作為顧問的多項研究項目,涵蓋了上述所討論的每一種類型的企業與大學之間的雙邊或多邊合作模式。這些模式是企業在經過了多年的摸索、調整和優化后而逐步形成的,總體來說在英國的國情下(國家整體經濟提升和產業轉移戰略,政府的鼓勵政策和財政援助,企業的超前創新和競爭意識,大學的開放思想和積極主動的態度,等等)實現得還是相當成功的,有能力的企業和大學都獲益匪淺。當然,這些合作模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將隨著一個企業的經營狀況,國家的技術發展規劃,總體經濟增長形勢和大學的學科發展優先級變化而調整和改變。
事實上,許多知名的跨國公司也已經采取類似上述的模式與中國高校進行研發合作,以開拓在中國的廣大的個人消費品、服務和集團客戶市場。鑒于中國的一些名校在信息及計算機學科上逐漸展現的研究實力和優秀的生源,這些公司紛紛將在國外行之有效的與大學合作研究的機制帶入中國,以相對較小的代價獲得同樣或者更好的(更適合于中國國情和消費者需求的)研究成果。例如,英特爾公司在上海交通大學,西門子公司技術研發部在清華大學都設有專門的研究實驗室,并運作了多年,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企業與大學科研人員的密切合作和知識及技能上的雙向轉化;而最近幾年著名的手機芯片和移動解決方案提供商高通公司(Qualcomm)則選擇資助國內多所大學中在特定學科領域享有研究聲望的實驗室,專門進行下一代移動互聯網手機功能和展現方式的研究,據說成果頗豐。
然而,我們同時注意到,目前國內一些大型國有企業所采用的與大學進行合作的方式和方法值得商榷,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創新性思維不足。主要體現在:一、不加區分的將產業鏈上企業與企業之間在產品和業務開發上的合作和企業與大學之間協同性研究的合作混為一談,統稱之為“外協”項目,因而采取統一的常規項目招標的商務流程,僅僅根據承諾的產出性價比來取舍一個潛在的大學合作伙伴,缺乏和大學團隊之間的互信和了解以及對項目研究性質的評估;二、企業對于和大學之間的合作缺乏長期的戰略上的考慮,大多看重短期項目上的得失并不切實際地期望在一個項目結束后其產出結果就能在公司的產品和服務上直接得到應用,殊不知大學研究性質的項目輸出(例如源碼)是遠不能達到實際應用中運行所需要的安全性、可靠性、魯棒性和容錯性等要求的,需要企業進一步進行開發、再創新和工程化處理;三、和國外或國內一流的外資公司相比,(研究)實習生招聘上存在種種問題,一般來說,層次和技能要求較低,薪酬待遇沒有競爭力,工作任務缺乏創新性和挑戰性。由于國有企業在管理和財務制度上的限制,不能給學生提供合理的房租補助,只能在企業所在地的學校就近尋找生源,而不能擴大至其它城市甚至全國范圍。同時企業和大學的相關人員之間缺少溝通,實習生的項目缺乏針對性,多為與學位論文無關的簡單開發要求,這使得很少有博士研究生被學位導師許可或愿意前來企業進行實習。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