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著眼于搶占未來科技創新制高點,瞄準企業明天甚至后天的技術難題,政府給予政策或資金支持,建立企業與高校的聯合研發實體。比如,在上海市的積極支持下,上海交大以全新的體制機制,以潛在的市場需求為導向,與國家電網、上海電氣、新奧集團、華銳風電等,有效整合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與閔行區共同成立上海紫竹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通過加強前瞻性技術研發,引領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的發展。
三要積極扶持中小企業創新。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具有很強的市場適應性,且富有創新的激情和活力。國家要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銀行信貸、擔保和服務體系,以確保中小企業能夠成為推進產學研合作新的生力軍。
障礙三是人才培養。
近年來,我國科研人員數量增長較快,2007年全國研發人員達到173.6萬人,僅次于美國。但適應科學前沿和產業高端創新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缺口依然很大。根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到2015年,我國僅在裝備制造、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環保等八大領域的急需緊缺人才,就需新增100多萬人。
“創新型科技人才,僅靠高校關起門來培養肯定不行,必須走產學研合作的道路。”馬德秀認為,首先應開放辦學,在教育發展的體制機制上進一步適應生產力發展、變革的新要求,加大學科鏈與產業鏈的對接。
其次,政府要支持高校在企業建立實習訓練基地,讓學生在與企業的合作中開闊眼界,在實踐中鍛煉和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凝練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圍繞中央領導高度重視并多次批示的大型鍛件技術難題,上海交大在上海電氣重工設立了3個院士工作站,經過兩年多的產學研合作,不僅解決了大型鍛件的有無問題,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還培養出一批優秀的研究生。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