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當互聯網連結足夠多的節點(人),在這些人之間有足夠多的聯系(不是社交關系,這種聯系是由系統規則決定的),再按上面說的方法處理這些人的行為數據,它的運作就會有一點像--大腦。
說白了,就是把人類的大腦當用作CPU的邏輯門來看,只要你有能力把足夠多的大腦都連結起來,就有可能讓你的系統產生一點點“智慧”。我把這個叫做群體智慧。
群體智慧中的個體并不了解自己成了一個邏輯門,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某個目標行事。但最終,他們的行為被匯總成一個幫助別人決策的結論。
5.我認為這樣是可行的。
從第4點開始基本上都是“我認為”了。我個人的判斷,通過這樣的方式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具備可行性,特別是把時間限定在十年之內。
目前已經有很多服務已經有這種思路的雛形(很多所謂social的服務,背后邏輯都是這個),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服務是基于結構化的信息+結構化的人類行為,這樣才可能提供更加“聰明、感性”的服務,提升更廣泛的人類群體的生活水平。
未來,互聯網能告訴我們什么電影最好看、哪個地段買房最劃算、哪款衣服最流行、哪個餐館最好吃……所有這些答案,不來自計算機,而來自被連結了的大腦。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