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商業化部分的需求在變得更感性。
最近這十幾年,互聯網向生活領域不斷深入,漸漸從一個生產工具向生活工具發展。驅動這種發展的主要動力是網民數量的不斷增長(從專業人向普通人發展)。這其中還有一個背景是普通網民中的女性比例在不斷增加、而且女性對網絡的使用深度在不斷加深(生產聽男人的,生活聽女人的,關于這點我認為幾萬年前的原始人階段就定型了^_^)。這個過程是漸變的,沒有也不會在某個時間突變。
生活和生產之間的差別很大,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生產相對理性,而生活中的感性成分更多。舉個例子,搜索引擎是很典型的生產力工具,我用百度搜索“戰艦”,期望的目標是“準確”,這是很理性的;而我在豆瓣找電影,我想要的是“好看”,這是感性的。
所以,同樣把“電影”這個信息結構化的兩個網站,在加工需求方面,走了不一樣的路(A+B,B的部分不一樣)。百度更理性而準確、豆瓣更感性而人性。
4.感性問題需要群體智慧來解決。
為了繼續下去,我得加入一個只是我認為正確的論據:人類肯定會期待互聯網越來越“聰明”,能解決更多感性的問題。(這里有一個可能的佐證是百度上的尋址搜索越來越多,因為大家把百度用于解答生活問題的情況越來越多,但會發現它解決得不好。)
那么感性的問題應該怎么解決?
工程師們花了很多的時間試圖讓計算機能“思考”(AI),但計算機是完全理性的,它不會作出任何感性的判斷,所以從這一本質上來說,我完全不指望未來十年內,某臺計算機會完全自主地幫我選片子看,無論它的計算能力有多強、算法有多精巧。
但計算機有一個能力很強,那就是“簡單粗暴”。通過計算機可以大規模地收集、存儲人類的行為,而人類大多數行為是“無意識”的,這在一程度上等同于感性的。
所以,當計算機大量積累人類在網絡上的行為,我們有可能再通過一個簡單粗暴的算法,處理這些積累下來的行為數據。這個處理的結果,會表現出一定的感性成分。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