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服務化:信息化力推戰略轉型
“有規模、缺能力;有數量、缺巨人;有速度、缺效益;有體系、缺原創;有單機、缺成套;有出口、缺檔次”,徐工集團CIO劉建森發出這樣的感慨,雖然僅僅是針對自己企業和工程機械這個行業,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整個裝備制造業所面臨的發展現狀。面對戰略轉型新的要求和激烈競爭的外部環境,無怪乎陜鼓的牛東儒副總經理感慨地說,基于市場競爭引發的產業轉型是制造企業信息化的根本動力。
此次大會對裝備工業“兩化”融合趨勢的探討,緊密結合了當前的工業經濟形勢和企業自身的發展需求,紛紛提出從傳統的裝備制造業向具有強烈信息化特征的服務制造業轉型。比如,陜鼓提出“從傳統制造業向服務制造業轉型”;徐工提出“從工程機械產品提供商向工程機械方案提供商轉型”,還通過呼叫中心、售后服務和備品備件治理、遠程服務、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等,延長了產品價值鏈,逐步實現企業從產品制造向產品增值服務轉型;重慶長安汽車在服務領域的信息化投入顯著增多……裝備工業各個領域都已經出現了制造服務化的理念,并很快占了主導地位。那么,制造服務化主要依靠的是什么?裝備制造業往往都是跨省、跨國的龐然大物,組織機構復雜,產品種類繁多,要轉變發展方式面臨很多困難,他們是如何克服的?從此次會議看,信息化,這個產業升級的加速器、助推器,已經成為裝備制造業“大象跳舞”的有效支點。
例如,為了適應當前機床行業快速響應客戶需求、個性化需求增多、技術創新發展速度快等特點,大連機床迫切需要改變傳統剛性的制造模式,將重點加強工藝創新,建立工藝基礎數據庫,完善產品目錄、零件工時定額和材料定額,采用條碼技術完善物料編碼,實現物料的準時化精確配送,實施制造執行系統,分別建立裝配總裝、分裝、油漆包裝等柔性生產線,通過電子看板,對整個生產線進行實時監控,并完成與企業治理系統的集成,建成柔性生產模式,提高生產制造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可追溯性。又比如,上海將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裝備制造企業拓展海外工程承包業務,形成工程設計、安裝維修、再制造等增值服務,提升總集成、總承包服務能級,促進企業從產品制造向系統解決方案供給商轉變。種種典型經驗表明,“兩化”融合已經成為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基本力量。在這個過程中,產品智能化、服務網絡化、業務協同化是最具裝備工業特征的三個方向。
產品智能化:提升產品附加值
專家指出,產品信息化對引領裝備工業未來具有戰略意義,F代機械工業之所以區別于傳統機械工業,就在于擁有發達的信息與控制系統,即在工業技術的基礎上,嫁接IT技術和自動化,使系統自動采集實時數據,發送到處理單元運算處理,形成數字化指令,然后指揮機械單元作出及時、恰當的動作。陜鼓、大連機床、重慶長安汽車等企業的實踐證實:設備提供商根據市場需求,通過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水乳交融的整合創新,增加產品中的信息技術含量,就能使普通接卸的知識含量明顯提升,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能力提升,提升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成為占領市場高端的優秀產品。以產品信息化為基礎,就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遠程檢測產品運行狀況,提供大量增值服務,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擺脫同質化惡性競爭,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得到更大的優勢。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