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總體規模小,僅相當于美國的1/5,日本的1/4; 2.制造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3.技術創新能力十分薄弱,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4.低水平生產能力過剩,管理水平低等等。 探究“中國制造”崛起的意義,是喜亦是憂。就中國而言,喜的是它代表中國在全球制造業和全球經濟地位的提升,憂的是這種崛起的代價相當之高且其盈利性和可持續性令人擔心
隨著制造業產業結構低下,兩高兩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技術含量、產品附加值較低)的制造模式對國民經濟以及整個社會價值鏈、生態鏈的影響越來越大;另一方面,在這些產業中,許多民營企業由于高耗能、高污染和較低的附加價值已經對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產生十分不利的負面影響。這些產業與我們倡導的科學發展觀相悖,也不符合我們特別強調的工業要走新興工業化道路所要求的低耗能、低污染和高附加價值的要求。因此,國家、企業、社會對制造業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民營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國家政府審時度勢,為制造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節能環保型企業制定頒布了不同的管理條例,同時,也非常注重制造業的延伸產業,制訂了相應的服務條例,如GB/T 16784《工業產品售后服務標準》以及根據此標準制定的相關產業服務標準等等,將制造業的管理向著科學化、環保化、主動服務化方向發展。即制造業轉型與升級!
二、 中國制造業轉型與升級之困
“中國制造”已經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現象。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認為,盡管中國制造業令世界矚目,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制造業已經完成了“量的積累階段”,進入以企業全面轉型和提升為核心任務的“質的提高階段”,中國目前只是制造大國,并非制造強國。由大到強問題還很多. 對于制造業來說,最大的特征就是制造業的產業鏈都相對較長,上下游涉及到的行業都會有好幾個,不管是加工型企業還是制造、設計型企業,其主要流程為產品的市場開發、產品的創新設計、產品的生產制造、產品的銷售及服務,是一個從市場到市場的循環。其中,產品的生產制造,從原材料、配套件的采購到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上下企業構成了一個產業鏈,產業鏈長、社會大生產分工協作度高。
我國制造業在快速發展中存在不少問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專家曾水良認為,要回答“中國制造”怎樣才能升級這個問題,首先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其次才是具體的途徑。
中國制造業的成就與隱憂
1.中國制造的優勢來源分析,“中國制造”主要靠以“廉”取勝而非以“精”取勝。
2.中國制造的產值創造主體分析,“中國制造”在相當程度上只能稱為“在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而不等于“由中國制造”(Made by China)
3.中國制造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分布分析,“中國制造”在相當程度上只能稱為“中國組裝”(Assembled in China)
4.中國制造的增值回報分析,“中國制造”仍處于產業的低利潤區。
中國制造業的差距與潛力
中國制造業產業結構低下主要體現在行業準入門檻低,先期資源投入小,產品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白熱化,勞動力密集,產品屬于整個產業供應鏈的最低端等,我們可以將其形象的比喻成一個人的笑臉,也就是微笑曲線理論,產品研發和營銷品牌處與微笑曲線的兩端,也就是最高點,代表著高附加值;而生產加工制造則處于曲線的中間,也就是最低點,代表著低附加值。同樣郎咸平也有一個類似的“六加一”大物流理論,“六”指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等環節,“一”指加工制造環節,產品的價值增值絕大部分被“六”占有,而“一”得到的不過是殘羹冷炙而已。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