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威保變:“比亞迪式”衰落背后的故事
已有102946次閱讀2012-05-15標簽:天威保變 比亞迪 變壓器
了解中國輸變電市場的人或許會很清楚,僅僅還在2009年初,受益于國家特高壓輸變電的概念,具備相當領先優勢的天威保變曾一度被寄予厚望而引發投資者極大興趣。然而如今三年后,至少相比較特變電工和西電,天威保變已經不再具備明顯的領先優勢——未來隨著新能源市場依舊陰暗不明,繼續為新能源板塊輸血而影響對變壓器業務展開更大動作,將成為天威保變的“比亞迪式”戰略性衰落逐漸發揮效果的根源!
綜合起來說,比亞迪和天威保變共同的戰略失誤在于:面對企業所在產業領域市場競爭加大和利潤有限而導致的發展瓶頸,沒有選擇迎難而上通過啃硬骨頭而塑造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有時候壓力是企業獲得別人所不具備的領先優勢的機會(天威保變為何不立足于變壓器領域而竭力做到絕對領先呢?)——相反,他們太快、太容易、太本能地進入短期可以賺到快錢的新領域,由此來緩解企業發展所遭遇的壓力,而不是去直面這些壓力,并通過正面應對去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比如某一領域絕對領先的技術能力。
而這樣的能力從來不是容易取得的,對于工業設備制造商而言,這一點尤為明顯。看看世界500強或者優秀的跨國公司,看看西門子(微博)、ABB、GE,其成功恐怕不是因為哪個市場賺錢就去哪個市場這樣的“機會主義”,而是在咬緊牙關解決一個又一個影響企業根本性競爭力的壓力和挑戰的過程中,逐漸積累和具備了別人所不具備的核心優勢。而正是這些核心優勢,才足以讓一家企業有可能實現“基業長青”。
中國企業憑著開拓精神和冒進主義,確實可以于短時間內在市場上基本趕上跨國公司,甚至產銷量更大——我們有無數這樣的商業英雄事跡,但這些借助市場自身的火爆而快速累積的商業大廈,很多時候往往缺乏堅硬的根基。而倘若企業真的想穩固發展根基,那么就必須有勇氣直面困難,迎難而上,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練就一身別人壓根替代不了,競爭不過的獨家本領,而不是一遇到硬骨頭就主動不啃,繼續找嫩肉吃——終有一天嫩肉會發霉或者突然沒有,這樣最終的結局就是牙口不行,吃軟不吃硬,整體身體素質羸弱、健康程度低、競爭力對抗力差勁!(關于這一點,對比國內鋼鐵企業養豬種菜和國際巨頭鐵姆肯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可參見本刊2010年第12期《偉大公司是如何煉成的》)
當然,數據有時候也能說明一些問題。就在不久前,國外有學者對全球2347家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上市公司調研發現:從1999年到2009年,只有10家公司每年都實現了至少5%的凈收益增長,只有5家公司的收入和凈收益增長每年都超過5%。對于那些嘴上喊著要打造“百年企業”卻打心底只看重兩位數增長速度的中國企業而言,這樣的統計結果無疑具有挑釁的味道。
事實上,實現基業長青,也即獲得快速持續穩定增長是每一個企業和企業家的夢想,然而“比亞迪式”的戰略性危機提醒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們可能特別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即你和你的企業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去獲得它?是通過不斷游走在一個又一個能賺一段時間快錢的市場之間,不斷向人推銷你的發展速度?還是通過累積某種核心競爭優勢而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合自身長期發展的基本戰略?可能這樣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因為事實上那些僅僅看重哪個市場能賺快錢,在遭遇危機后則知難而退的企業,往往根本就難以獲得長期穩定的收入,比亞迪和天威保變也許就是很好的例子。
有意思的是,除了在去年聽說比亞迪揚言要進軍家電業之外,近期據傳比亞迪又將進軍工業車輛領域。和比亞迪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頂著產業多元化的光環不斷擴大產業觸角,但卻絲毫不顧自身的發展戰略和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很有可能,其戰略根本就相當簡單而幼稚:即哪里能賺到錢我們就去哪里,一旦這里我們不容易賺到錢了,就在別的地方想辦法——企業其實應該先想想:這里真賺不到錢了嗎?為什么掙不到錢了?暫時的競爭困難是不是反應了我自身有哪些尚待提高或需要繼續突破的地方?甚至,為何不可以像蘋果公司一樣,逼一下自己,再逼一下,努力搞出別人難以企及的絕招而一舉改變整個市場競爭格局?
筆者并非一個專業化商業模式的鼓吹者,有很多優秀的企業業務都是多元化的,然而其優秀并非因為他們產業多元化,恰恰與之相反,即便業務及其紛繁復雜,企業依然有著清晰確定的核心能力和競爭優勢——企業只不過是將這個能力應用在不同市場上。
而對于那些“欺軟怕硬”,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的企業而言,要想避免更多的“比亞迪式”戰略性衰落危機和悲劇,最關鍵在于企業的長期戰略——不是對外的市場戰略而是對內的自我能力提升方面的戰略,直白地說,就是我和我的企業究竟要憑借什么樣的核心能力去在未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實現持久的商業價值?以及,我具體如何獲得這些能力。
很可能,你并不經常關注娛樂頭條和明星八卦,那么你大概很難對那個舞臺上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明星們或急速升起或倏然墜落有直觀感受。然而遺憾的是,現今的企業界也從來不缺乏此種趕場子、而非做事業的風氣。和那些追求在某些領域有核心優勢的“長青藤”相比,今天唱歌、明天拍戲的明星們雖然最容易紅極一時,但同時也更容易霎時隕落。前者是恒星,更在乎持久的價值與成就;后者是流星,追求一時的燦爛與輝煌。
那么,你的商業夢想,是恒星還是流星?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