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宋群也表示,服務業的發展是制造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選擇,是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必然階段。“中國制造業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發展,現在已經具備的一定的規模和優勢,到了可以向服務業轉型的階段了。”
目前面臨的國際金融危機事實上也促進了這個轉型過程的加快。她認為,在中國現階段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需要借助外資的力量,過去外資在第二產業的發展和升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升級無疑也需要借力外資。
不過,宋群也強調,并不是所有的服務業都需要利用外資。宋群說,“現在的開放和30年前的開放已經處于不同的階段,是新一輪、高水平的開放,是主動型的開放,我們需要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產業升級的需要確定在什么領域開放、怎么開放。”其認為,服務業對外開放,生產性服務業的外化是很重要的研究課題。
商務部服務貿易司司長胡景巖也認為,在多達百余個服務業領域中,房地產、商業服務和租賃業兩個行業吸收外資占服務業吸收外資總體比重已達到60%以上,但其他絕大多數領域確實還比較低。但對于如何擴大開放,需要更為扎實的研究。
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裴長洪說,服務業引資缺乏“抓手”是當前服務業發展結構不合理的主要原因。裴長洪介紹,其實服務業的利潤是高于制造業的,但在制造領域可以有開發區等多種優惠形式促進引資,服務業引資卻缺乏優惠政策。他認為,下一步發展服務業,要實現更大程度的擴大對外開放,需要在體制環境、政策環境的改革上下功夫。“應該認真研究為何中國企業寧愿大而全也不愿將服務性內容剝離或外包的原因,要從稅制、成本收益比等多方面加以研究。”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