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房地產吸收外資占服務業吸收外資總體比重達到36.33%,租賃和商業服務業達到25.11%。而相對于一些生產型服務業或者比較高端的服務業,比如信息傳輸、金融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則比重非常低。
對于中國服務業外資“扎堆”在金融和房地產業,而其他領域均偏低的現象,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裴長洪用“不健康”來評價。他分析說,這里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們的服務業壟斷程度過高、開放度不夠,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的標準不僅對外資甚至對內資、對民資都不足;另一方面服務業的政策環境也需要加強。
商務部研究院用馬奎斯指數分析對外商投資對服務業的影響測算顯示,外商投資對中國服務業的影響還沒有達到規模效應。由于中國的服務業整體上利用外資的數量還比較少,對中國服務業技術水平的推進作用還遠遠沒有發揮出來。
在董超看來,進一步開放中國服務業有利于提升中國服務業競爭力,改善中國的產業結構,尤其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像教育、醫療這些重要的問題都是和民生密切相關的,通過開放服務業,提升中國服務業的水平和質量,有利于解決民生問題和拉動內需刺激消費。
董超認為,中國現在人均GDP已經邁進三千美金的水平,中國已經進入服務業加速發展的歷史階段。“開放服務業是戰勝金融危機的重要手段,而且起到的作用會很明顯。”
對此,商務部研究院、北京新世紀跨國公司研究所建議,當前中國服務業要打破壟斷,擴大市場準入,給予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同等國民待遇,形成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有必要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中國制造業加快服務業的轉型,加大人力資源培養力度。
“服務型經濟”轉型來襲
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制造業正面臨大范圍的沖擊。對此,專家給出的良方是加快向生產性服務業轉型。
董超認為,制造企業要積極承接服務業跨國轉移的趨勢,這樣有利于中國服務業和整體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也有利于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促進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的協調發展,并有利于減少貿易摩擦。
“金融危機下制造業不得不直面利潤危機,產品同質化嚴重阻礙制造業升級,環境和能源危機也對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障礙,就業壓力更是制造業不可回避的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都將迫使中國制造業認真考慮服務型經濟的轉型。”IBM(中國)商業價值研究院院長甘綺翠直言,中國制造業已經面臨“服務型經濟”的轉型壓力。
在甘綺翠看來,轉型可以通過基于產品的增值服務、脫離產品的增值服務和服務導向的解決方案三種模式逐步完成。實際上,IBM正是這種轉型的成功先行者。
統計顯示,目前服務業占全球經濟的比重為60%,2010年服務業已代替制造業,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