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業冷思考:2016或是最困難的一年
已有73953次閱讀2016-03-18標簽:
外部困局背后的思維困局
猴年春節這段難得的空閑時間里,筆者與幾位長年忙碌的浙江光伏企業負責人一起小聚,對于光伏市場的零和博弈困境,大家都有許多反思。
市場的風云變幻,給了這些企業老總們前所未有的壓力。比如:盡管產品越做越好,但利潤卻越來越薄,還時常要面對一些“店大欺客”的客戶,企業流動資金也常常處于危機之中。
似乎,這已經成為了多數光伏人經數年之久的心之痛。
不少光伏企業老總都認為,面對這樣的境況,企業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政府補貼能趕緊到位,電網能加快并網服務,銀行能加大融資支持,最終使自己企業的產品能夠賣一個更合理的價格。
如此說來,似乎問題的成因和解決問題的出路,也確實都在“政府、政策和產品”等方面。
由此而來的分析和判斷,也直接影響了企業戰略的制定。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常見的幾種企業戰略制定背后的邏輯吧。
首先,環境決定戰略。縱觀業內企業,由于大家幾乎都在轉型下游電站投資,因而整個行業都困在并網、土地、融資、補貼拖欠和電費收取等方面,也造成整個行業的收益都缺少保障。
這些困難,似乎也只有政府才能解決。而且,既然是公認的困難,那么我作為一家企業也不可能有什么辦法克服。所以,對我來說,活下來是第一位的。另外,跟著大家都認為的機會往前走,眾人的認可一定是有道理的。
這有什么不對嗎?
其次,能力決定戰略。比如,短期內我的資金還有空間,也還能承受得起一定程度的賬期,這是我的優勢;或者,我的渠道和資源很有優勢,這些資源利用起來,可以去做一些特定市場的開拓,并形成新業務空間。
在這種邏輯下,企業家會認為,有些事情,只有我有能力去做,別人卻不一定能,既然能形成短期優勢,我為什么不做呢?
第三種,事務決定戰略。從企業面對的日常運營事務來看,我已經辛辛苦苦地把產品做出來了,也想了很多辦法認識到了不少潛在客戶,因此,今天要跑客戶,明天要跑項目,每天都排得滿滿的,很充實,而且每天都充滿新的希望。
這難道不好嗎?既然有事情做,就努力去做,既然每天都可以努力,就抓住一切時機去努力,這難道不正是敬業的精神嗎?
也正是在上述邏輯下,我們多數時間無暇思考,也不愿意再做別的思考,就這樣被環境、能力以及具體的事務推動,忙得團團轉,根本停不下來,也確實身不由己。
最近,筆者被廣泛應用的“NLP理解層次模型理論”中的一句話深深觸動:“大多數人容易被困在環境、能力和行為這底三層,僅從這三個層次思考問題,并由此讓自己的人生顯得被動和無奈”。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