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際鐵礦石三巨頭80%-90%的產量以普氏指數為基礎定價,普氏指數又以三大礦招標價為依據。由于普氏指數樣本量小、編制方式并不公開,三大礦招標過程也不公開,因此其價格透明度飽受市場爭議。
在業內人士看來,鐵礦石期貨設計為以實物進行交割的期貨合約,能夠真實反映市場供需關系,體現公允的市場價格,有助于構建客觀、公正的定價體系。有了鐵礦石期貨,國內企業能以更低的交易成本、更直接便捷地參與到市場中來,使其交易意愿在主場得到最大限度的反映,從而利于逐步提升中國鋼企、貿易商等的議價話語權。
目前,已運行兩個月的鐵礦石期貨交投較為活躍,產業客戶參與較為積極,市場運行平穩,價格發現和避險功能逐步顯現,交上了一份令市場較為滿意的答卷。
不過,鐵礦石期貨要想真正撬動鐵礦石定價權,還要不少路要走。當期三大礦山參與中國版鐵礦石期貨的熱情并不高,而若無法吸引他們下場搏殺,鐵礦石期貨恐將淪為中國鋼鐵與礦業企業之間的自娛自樂,很難最終變身成為核心定價權。
而當下,不愿被動等待的鋼企們,更愿意主動出擊,尋求自我的救贖之道。多元化成為許多鋼企不約而同的選擇,他們希望借此尋求新的盈利源。
鋼企多元化并非新鮮話題,如前述武鋼海外抄底買礦正是鋼企常見的多元化方向之一。武鋼也嘗到了其中的甜頭。公司人士此前坦言,在近兩年全行業大面積虧損的情況下,武鋼能夠保持微利,其中來自礦山的收益占了相當一部分。
2013年,加入多元化行列的鋼企越來越多。有的鋼企多元化仍圍著鋼鐵主業轉,或往上游尋礦,或向鋼鐵電子商務、物流等領域延伸。如寶鋼今年5月底正式宣布“觸電”,推出鋼鐵現貨交易電子商務平臺——上海鋼鐵交易中心。寶鋼也毫不掩飾自己的“勃勃野心”:想借此打造“鋼鐵版的亞馬遜”。
有的鋼企則大膽跨界,干起了與主業風馬牛不相及的行當。這又不得不提武鋼,去年其養豬的計劃披露后引起了軒然大波,隨后武鋼董事長鄧崎林進一步“淡定”地表示,公司還計劃購買幾千畝地進行立體生態養殖,同時將開展幼兒教育、水電維修、汽車租賃等城市后勤現代化服務。
或許有了武鋼榜樣在前,不少鋼企也對“衣食住行”行業青睞有加。如今年9月,民營鋼企巨頭天津榮程集團宣布進軍白酒業,在瀘州打造10萬噸白酒生產基地項目,預計總投資額達120億元。上市鋼企方大特鋼亦宣布將分別投資2000萬元和1億元進軍餐飲行業和礦泉水產業。
當然,對于企業來說,多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不小心新盈利點就可能成為新出血點。早在2000年前后,國內鋼鐵業也曾經歷過一輪多元化發展熱潮,從電子到服務業,很多領域都有涉及。但最終大多都未能成功,不得不退出收縮。
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就目前鋼鐵業現狀來說,鋼企多元化是有益的嘗試。但這種業務的延伸一般還是應圍繞鋼鐵產業鏈為好,這樣能更好地增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實力。其它的如食品飲料這些跟鋼鐵不相關的行業,不管是市場渠道,還是人才管理,鋼企都沒有優勢,這種非主業的發展風險不小。
但無論如何,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對于鋼企們來說,面對眼下愈演愈烈且很難預計將持續多久的行業大洗牌,只有先想盡辦法活下去,才談得上“剩者為王”。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