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剛剛落幕,但是生態文明如何建立還是得落在地上,而不是談在嘴上。在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20、21世紀,物質發展與生態和諧逐漸背離,從而也產生了'開寶馬喝污水'的怪圈。國內外已先前走過工業化過程的發達國家正在走向生態與物質發展和諧的綠色制造,中國也在生態環境惡化到無法容忍時開始了淘汰落后產能,進行產業升級轉型之舉……這一切皆指向生態文明的重建,其基礎正在于綠色工廠的打造,支撐綠色工廠建設的正是越來越走向智能控制的節能、環保的先進工業自動化搭建的制造系統。
綠色工廠,意味著節能、環保、循環利用及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關乎人、自然、環境、社會和諧發展的命題。工業自動化技術從不在幕前,卻是無處不在當前這個社會發展的基礎架構上,以自動化創新科技為主的綠色制造決定了人們的現代生活方式。當然我們理想的現代生活方式是什么?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締造如此美好生活,每一個自動化技術開發商及產品制造商,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付出哪些能量?
第9期"高端視點"欄目推出"搭建綠色工廠,構建生態制造"主題,特別邀請了來自自動化業內的高端品牌企業施耐德電氣工業事業部MES業務發展經理薛斌先生、貝加萊工業自動化(上海)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宋華振先生和臺達機電事業群業務處副總經理劉佳容先生,就相關問題從自動化角度共同探討了綠色工業的發展出路。懂得分享是一種智慧,懂得傾聽是一種學習與修為。只要您對此有話說,請積極參與,亮出觀點,啟迪智慧,共促發展!
圓桌觀點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
工業領域是節能減排,實現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主要陣地。
(前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
發展中國家一致認為,推動綠色經濟,必須加強國際合作,發達國家應該提供資源,并轉讓技術。綠色經濟不是口號,而是行動。在推動綠色經濟方面,政府是主導,企業家再有本事,沒有政策也是徒勞。必須推動政府制定合適的政策,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企業是主體,有了政策,企業的融資、技術轉讓等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
綠色發展是中國的內在需求。目前在中國除了空氣污染之外,水污染、土壤污染現象也是層出不窮。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中國目前的發展出現了能源病、城市病、結構病和體制機制病。
(著名財經評論員)葉檀:
政府環保控制與市場交易手段相結合,建立正確的激勵機制,才能讓所有的企業因逐利而環保,因環保而久遠。內在的激勵方法好于對含糊的補貼機制,補貼機制是交易制度未建立前的應急之舉。
企業論道
"生態"一詞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和諧,那么生態制造也即是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制造,從自動化產業的角度,在您看來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制造,其主要內涵是什么?
施耐德電氣工業事業部MES業務發展經理 薛斌:
工業制造經歷了機器、流水線和自動化的規模生產的三個時代,現在進入了生態制造時代,其內涵是實現經濟可持續、資源可持續和環境可持續的綠色制造競爭,如何在制造執行過程中通過以精益為指導、以信息化為平臺、以自動化為手段,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利用效率,并實現具有競爭優勢的制造成本,成為未來十年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制造的關鍵。
施耐德電氣工業事業部MES業務發展經理 薛斌
貝加萊工業自動化(上海)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 宋華振:
對于自動化而言,它包含四個層級的問題:
首先是能夠測量,需要合適的電力、蒸汽、壓縮空氣的測量系統,這就是我們說的能觀能控系統的前提-能夠觀測。
其次是能源監控,能夠對整個能源的消耗過程進行流程、趨勢的監控,數據能夠被納入到統一架構里進行全流程和工藝的分析,為能源優化提供數據基礎。
第三個問題在于控制,如何提高能源的效率,這就包括了工藝節能,例如:變頻器技術、共直流母線技術。
第四個問題在于能源的管理-如何面向整個生產全局來對能源的消耗進行優化?
貝加萊工業自動化(上海)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 宋華振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