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前有"對手"后有"追兵"

前有"對手"-德國制造、日本制造。
后有"追兵"-印度制造、越南制造、泰國制造。
出路-加強質量,服務、創新三大塊轉型。
"中國制造"逐漸向產品價值鏈上端活動的趨勢已很明顯。今后遭遇前有對手后有追兵的挑戰將越來越多,與其被動應戰,不如早做打算。
德國制造業享譽世界,主要是德國人把嚴謹帶人工作中,生產出更高端、做工更嚴謹的產品。
而且德國早期是一個以軍事立國家,政府對制造業也有意識的扶植。有了制造業才能夠帶動創新,帶動直接的投資,并且它能夠帶來高附加值、高薪的工作。而日本制造和德國制造有些類似,但是日本制造主要體現在電子與汽車方面,有三菱、東芝、本田、豐田等大型品牌。一直以來,德國制造與日本制造,對中國制造都是個目標。實現中國夢必先實施中國制造的突圍。
當下, 隨著中國紅利的時代結束,而且人力成本的上升,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
轉向越南、泰國、印度等國家,雖然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的嚴重滯后,熟練的技術工人短缺的問題,暫時還不能夠給中國制造帶來很大的挑戰,但是三五年之后,相信隨著技術與科技的發展,機器人、智慧化的工廠的興起,到時中國制造必定遭遇前有對手后有追兵的境地。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