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與機遇
機器人將像家電在生活中普及一般,滲入制造業的各個角落。
東風車身廠的肖同新稱,上世紀90年代初引進機器人之際,只能以美元采購,全部資料為英文,“神秘,高科技”,如今,“操作并沒有那么復雜,跟電視機似的”,他說。
此外,以前出現故障后需人工代替操作機器人,待廠家服務人員到現場才能排除故障,現在技術人員和操作工人已操作自如,出現故障能自己分析并及時排除。
上海日立已著手進行裝配機器人系統的調試。這臺調試的機器人有四個手爪和一個風動螺絲槍,運動速度達2.5米每秒,精度達0.1毫米,可進行組合變化進行多功能抓取,其抓取工作有26道工序。這意味著,該公司將不再單一進行搬運的人工替代,而是要將生產線的自動化更加精細。
新一代工業機器人將向智能化、模塊化和系統化方向發展,同時,視覺傳感器和力傳感器的采用,以及網絡通訊功能將使得機器人更加智能精確。
汽車行業工業機器人的發展以柔性化更高為趨勢。汽車自動化生產線除了生產節拍從每小時生產15臺增至60臺,更重要的一點是其生產柔性化的改觀。也就是,同一條生產線可生產不同車型,而且是實時切換。
這是因為汽車制造商常常同時推出多個車型,但產品在市場上反映到底怎么樣誰都不知道,這就要求汽車生產企業不僅提高生產節拍,生產線還可隨時調整。目前汽車的機器人生產線可實現,同樣的工作崗位同時生產六個車型。
然而,中國部分具備實力的汽車企業出于員工就業的顧慮,并未大規模拓展機器人作業線。東風汽車公司始建于1969年,如今有員工13萬多人。其中東風車身廠主產卡車的車身(駕駛室),不少為老員工,平均年齡達47歲。這給企業改造生產線造成較大壓力,其盡可能多留一些勞動強度不高的崗位給工人。
出于就業考慮而貽誤工業機器人發展先機,已有前車之鑒。作為工業機器人的發家地,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并沒有把工業機器人列入重點發展項目。政府擔心發展機器人會造成更多人失業,因此不予投資。而日本則由于勞動力顯著不足,機器人大受歡迎,以至發展到今天,日本占據了工業機器人的霸主地位。
全球工業機器人在2011年底的存量在115萬到140萬臺之間。2011年,韓國工業機器人的密度居世界首位,為每萬名員工347臺,日本機器人密度也達到了339臺,中國則為10臺。
數字化制造降低勞動力成本影響,可能加速削弱中國在這方面的優勢。有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考慮勞動生產率差異并修正后的勞動力成本約為美國的30%,至2015年,這個數字將變為45%。
斯坦福大學亞瑟與托尼倫貝羅克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維維·克瓦德瓦(Vivek·Wadhwa)多次在《外交政策》和《經濟學人》論述第三次工業革命對制造業的影響。他甚至預言,技術進步將使中國的制造業像過去20年里美國制造業那樣迅速衰落。
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就像互聯網和平板電腦一樣,人類無法預測五年后的機器人發展程度。在大規模使用機器人后,美國可以在本地生產類似價格的產品,若如此,中國的勞動力優勢將不再,也不再有必要將原料從世界各地運往中國,制造和組裝完成后運到美國。
美國已看到了機會。蘋果公司和福特公司等多家美企決定部分生產回遷美國,中國制造業將受到多大程度的影響已引起廣泛討論,其中不少聲音稱,這對中國制造業近期而言挑戰大于機遇。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黃群慧表示,發達工業國家通過發展工業機器人、高端數控機床、柔性制造系統等現代裝備制造業控制新的產業制高點,同時亦以此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這將導致制造業重心再次向發達國家偏移。
不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分析認為,機器人使用是市場自然選擇的過程。從中國勞動力供給看,制造業的普通工人還是短缺。當機器人大規模使用后,可以解決高等教育人才就業問題以及普工的短缺問題。
國際上,能源成本不斷上漲,節能減排同樣要求提高生產效率。新的環保法規和能源效率是北美工業當前和未來的挑戰,這將驅動其加快工業機器人的投入。
在中國,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年年提升,也是制造業提高效率的驅動力,在同樣的土地、廠房條件下,使用機器人作業將讓生產效率翻番。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秘書長古德龍·利岑貝格爾(GudrunLitzenberger)表示,中國很快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器人需求市場,但若要達到如德國或日本的機器人密度,未來數年還需100萬臺新裝機器人。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