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制造差距
要評價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工業機器人本身的制造水平即能說明要義。
1959年,美國人制造出第一臺工業機器人。50年后,日系產品和歐系產品占據了國際工業機器人半壁江山。日系中主要有安川(YASKAWA)、發那科(FANUC)、不二越(NACHZ)等企業,歐系則以德國庫卡(KUKA)、瑞士ABB為代表。發那科和ABB等數家外企在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占了90%的份額。
客戶大多看重工業機器人的可靠性,即運行中的故障發生率低,并容易維護。這就涉及機器人制造水平問題。中國也有數家機器人制造企業,如沈陽新松、廣州數控、安徽埃夫特等,但本土品牌機器人在精度、速度等方面不如進口的同類產品,其產業化程度也較小,且關鍵部件還依賴于進口。
賽迪智庫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于2012年10月發表的《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戰略思考》一文指出,“這關鍵部件主要是伺服電機及減速器,而這兩部分就占到機器人成本的一半左右。”究其原因是,中國精密制造業的歷史欠賬太多。
一般而言,大品牌的機器人制造商大都系汽車制造等應用起家,都有多年研發累積。尤其是核心零部件的制造,非短期能研制出。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下稱埃夫特)正是采取進口關鍵零部件進行集成機器人整機的做法。
埃夫特機器人事業部總工程師游瑋告訴《財經》記者,機器人中傳遞動力的減速機,包括發那科、ABB、庫卡以及埃夫特均采購自日本的帝人精機公司。減速機中的永磁體所需稀土大多來自中國。
可見,即便是該領域的巨頭,也是在一個技術共享平臺上才能持續推進。機器人的減速機和電機對軸承、齒輪精度要求非常高,而這些部件的加工精度與數控機床等設備的精度密切相關,在數控機床領域,中國尚處于技術追趕階段。
關鍵零部件的價格也制約了國產機器人。由于ABB、發那科等企業很早即開始與帝人精機等合作,加上采購量每個月即可達上千套,這就決定了其采購價格遠低于埃夫特這樣的中國本土企業。游瑋舉例說,假如一臺減速機市場價1萬元,發那科等公司以4500元即可購得。
2012年11月7日,工信部裝備司副司長王衛明在中國工業機器人高峰論壇上表示,工業機器人將作為重點支持領域,對于機器人領域的驅動器、電機、減速器三方面核心關鍵部件的開發,工信部正在與財政部協調考慮相關支持政策。
無論國產機器人水平如何,工業機器人時代已近在眼前。在富士康總裁郭臺銘2011年宣布,三年內生產100萬臺機器人以替代人工之際,這個趨勢尤為明顯。
如此背景下,埃夫特制造整機也并非價值不大。游瑋介紹,購買關鍵部件來組裝整機可降低成本,也可避免進口機器人的維護和備件成本較高問題。一個更重要的考量是,機器人自動化成為趨勢,如果把機器人作為一個行業來做,將來可以做大,成為新的增長點。
集成滲透
機器人僅是工具,生產線自動化的實質在于數字自動化深入到生產線的每一個細節。
其實,機器人本身并不賺錢,原因是競爭很充分,其采購體系都很透明,減速機和電機均購自幾家固定供應商。其主要利潤增長點是在外圍系統,如夾具、輸送設備和物流設備等。
“有時候一條線投資中機器人可能只占到10%,其余大部分是外圍設備成本。因為這些配套系統須針對具體企業的生產線進行特定設計,報價就高。”游瑋說。
在國內汽車廠家所用的點焊機器人系統,一套價格在60萬-120萬元之間。這套系統組成除了機器人,還需要點焊控制系統、焊機、焊槍、夾具等。即需根據自動化程度對其尺寸、控制方式(原有人工控制改為自動控制)等有所調整,還需適應企業的特殊需求。比如飼料行業碼垛機器人,在國外多是兩個機器人分列兩旁操作同一個流水線,國內一家飼料企業由于車間面積小,產量不高,對速度也沒有更高要求,但希望機器能節省空間,這就需要開發一個快而緊湊型的機器人。
因此,自動化的關鍵點不在于機器人本身,而是機器人的運動和生產過程控制的有機結合,按照ABB離散自動化與運動控制業務部北亞區及中國負責人顧純元的說法,機器人僅僅速度快是不夠的,因為生產效率最后看的是整體效率,而非局部。
由于機器人應用行業五花八門,即便是ABB集團這樣領先的機器人制造商自身也難以覆蓋所有行業的系統集成。機器人合作伙伴因而產生,又稱為機器人價值提供商。他們從ABB集團采購機器人(即裸機),根據客戶的需要,比如搬磚,焊接等,然后基于裸機進行所需的系統設計、制造與調試,最終將符合具體生產線工藝要求的機器人交付給客戶。
流水線上的機器人需要具體行業、企業針對性地做系統配套。可見,“機器人供應商的創新并非僅僅制造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機器人,而是參照市場趨勢針對具體企業的生產線提供最優的解決方案。”ABB(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ABB機器人業務單元中國區負責人李剛稱。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