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起步
徐勇是中國工控業務集團的首席運營官,他說,去年參展的還全是國外廠商,今年中國制造商的大規模亮相充分說明這個行業的飛速發展。“參加一次展覽,光是展位費用就要70~80萬,再加上機械來回的運費、布展等等,至少花費在100萬;所以,有實力參展的國內廠商一定是還活得不錯的廠商”。在本次參展的企業中,王健認為,南京埃斯頓較為突出,“國內制造商多以在整體系統集成上難度較低的小型機器人起步,但他們在短時間內就跨入了大型機器人制造的行列”。
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機器人制造企業。但王健看來,這只領頭羊并沒有發揮足夠的作用,“他們的關鍵部件,如伺服電機、減速器等依然是依賴進口”。這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普遍寫照——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并且,幾乎全是跟蹤模仿產品,在創新性上一片空白。
機器人通用性的關鍵零部件,如高速高精度運動控制器、交流伺服電機等目前還無法實現國產化;以機器人領域的減速器為例,75%的產品都被日本的兩家公司壟斷,國內廠家只能高價從國外購買,自然使得國內機器人制造成本的居高不下。“所以,國內廠商單靠買機器是賺不到錢的,他們的利潤空間更多在于后期服務、設備維修、零部件更換等”,徐勇如此分析國內廠商的生存模式。
新松的總裁曲道奎也坦言,盡管他們有國家“863計劃”的扶持,但始終存在著難以突破的瓶頸和制約,首當其沖的就是基礎零部件制造能力差。由于中國的工業基礎相對較差,無法生產必需的高性能材料,或是加工工藝達不到國外一流水平,因此基礎零部件無論是質量、產品的系列,還是批量化生產方面,都與國外的產品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高性能的交流伺服電機、高精密度成套工藝方面的差距尤為明顯。這些差距導致關鍵零部件必須依靠進口,從而制約了國產機器人的價格競爭力——在一臺機器中,電機、伺服、傳動等核心部件占60%~70%,國內能做的部分很少,國產品牌的議價能力可想而知。
不僅是零部件成本高,嚴重缺乏創新性也是致命弱點,跟蹤模仿國外成熟產品的“逆向開發”模式是國內廠商的主導技術路線。不過這樣的策略還是給了國內廠商一定的生存空間。廣州數控是中國最大的數控系統企業,從2006年底進入機器人研發,這次帶來的是RB系列工業機器人,其市場部經理楊安告訴記者,RB系列的伺服電機和驅動器,以及控制整體運轉的運動控制卡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國內僅我們一家可以做到,目前,RV減速器依然從日本進口,但當我們整體實力越來越強時,對單一元器件的依賴就會越小“;”我們一臺機器人的價格大約在14~15萬,對某些客戶來說,使用國產的性價比顯然更高。”
技術上的薄弱,自然讓國內制造商將自己的競爭力重點傾向到市場策略上。楊安認為,和國外巨頭相比,國內機器人制造商的優勢,除了低價之外,還有應用服務,“國外公司巨不會把核心技術透露給國內代理商,而我們是自主研發的,對產品的了解肯定深于只知道‘使用方法’的國內代理商,所以能為客戶提供更及時、更有針對性的服務。“
徐勇也認為,即使在技術創新上,國內制造商無法與國外公司對抗,但在具體應用上還是大有可為。因為機器人產業需求有多樣化、碎片化的特點,需要面對不同行業、不同工作環境、不同標準下的工作和服務,即便是批量生產的機器人也需要根據客戶的實際情況進行定制性改動,所以,國內企業如果在細分市場如果策略得當,推出一些性價比高的產品,還是存在很多機會。那些追求產品“小眾化”的企業日子會很好過。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