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清:維保的利好
“奧的斯事件”帶來了全國各地對電梯運維的密集監督檢查。“奧的斯事件,對于公司的銷量雖然沒有利好,但對維保是個大利好。”某國際知名電梯企業中國區負責人稱,該公司最近的維保單子比以前好談多了,特別是主動找上門來的物業多了。“奧的斯事件”之后,部分城市的質監局對電梯的維修要求驟然收緊:維保單位檢查每15天/次,使用單位每天檢查一次。這樣的電梯保養密度,比日本還嚴格許多。
此前,對于很多物業負責人來說,和電梯維保公司續簽合同時,選擇范圍非常寬泛,他們通常會接到10多個維保公司要求合作的電話。各公司報價大不相同。如果由生產廠家負責維保,每年的維保費用在7000元左右,而其他一些維保公司會相互壓價,有的公司3000元就能接單。靠超低價搶單的小維保公司,報價不足以支撐其人員費用時,多數采取減少維保次數或省略維保環節的辦法,維保公司由此變成機修公司,出故障時接到電話通知才會到現場查看一下。
質監部門推薦1人維護30臺電梯,但是不少維保公司的單人維護臺數都會超過30。由于目前國內電梯維保人員比較缺乏,平均一個電梯維保人員普遍需要維護50部以上的電梯。
本報記者獲悉,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近期正在研討建立電梯制造、安裝、維保質量安全由制造廠家負主體責任制度的可行性。正在制訂中的監察新規勢必將會提高準入門檻,在市場準入環節淘汰一批力量薄弱的維保企業。
國內民營電梯企業,盡管在產能上每年都以超過30%的速度增長,但售后服務、企業管理、營銷網絡建設等方面仍差距較大。行業公認的觀點是:電梯就是一個服務業。產能擴張很容易,但真正考驗企業的卻是售后服務。制造只做了不到三分之一的工作,大量的工作都要靠售后服務。“奧的斯事件”給國內民營電梯企業帶來的,除了警示之外還有競爭觀念的變化。如正排隊等待上市的博林特電梯,加快建設維保站成為該企業人力、資金投入的新重點。該公司規定,當一個社區運行其電梯達到30臺,公司需有人員在該社區24小時待命。
競爭:從“攢”到“做”
目前的國內市場上,日本、美國、歐洲的電梯品牌共十多家,占據了整個市場份額的75%,而國產品牌多達400家,卻僅占據25%。這其中,康力電梯(002367,股吧)、博林特和江南嘉捷2011年的新接訂單量都已經超過了1萬部。
激烈競爭帶來的是價格戰和售后服務的縮水。據李守林介紹,現在國內電梯價格比10年前至少下降了30%以上。原因除了電梯配件價格下降、主機的材料成本下降外,制造廠家大幅增加,導致產能過剩是一個重要原因。
盡管目前國內市場仍是外資天下,但格局正在改變。國內電梯企業排隊上市,寄望融得資金后用來加大研發投入,縮小與外資企業之間的研發差距,同時擴大銷售網點和產能。
與此同時,國內企業在發展方向上也將出現不同選擇。
在國內較知名的電梯企業中,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發展模式。行業稱之為“做電梯的”和“攢電梯的”。
前者從研發、生產、銷售,到維保,全部都自己做,國際知名品牌基本都采取這種模式,國內品牌中,博林特電梯也采取這種模式。后者的研發自己做一部分或不做,生產大部分采取外包形式,與代理商合作銷售,自己只對代理商進行管理。國內品牌中,絕大多數都是這種模式。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