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量尚未明確。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十二五”天然氣需要大幅進口滿足需求。
記者:除煤炭、油氣外,核電、風電、太陽能等非化石能源發展策略應如何調整?
馮飛: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比重,是明年及“十二五”工作重點。為實現非化石能源發展目標,中國不發展核電別無選擇。對比風電,核電機組全年利用小時數為8000,風電為2000多小時;從發電量上看,1臺核電機組相當于2000臺風電。
“十二五”期間核電發展目標不會受影響,大概4000萬千瓦。核電政策微調影響“十三五”發展節奏。需要指出的是,核電技術、選址、安全監管等問題是核電發展的關鍵。
我國風電“十一五”期間飛躍發展,從300萬千瓦到去年的4200萬千瓦。我國風電不僅增量第一,總量也是第一。到“十二五”末,我們估計風電裝機至少翻番超過 1億千瓦。但是風電發展面臨外送難題,作為間歇性能源其并網難度大。
“十二五”期間,風電發展策略出現調整。“十一五”思路是“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接下來的是思路是“集中利用與分散式利用相結合”。
對于太陽能,“十二五”的設想是,大規模啟動內需,提高國內太陽能利用規模。從目前的50萬千瓦左右,提高到1000萬千瓦。主要應用領域在建筑一體化等方面,依靠優惠上網電價提振產業發展。
對于可再生能源發電,需要的技術支撐是儲能、智能電網。這兩方面將是接下來的投資重點。
需求側重視結構節能
記者:需求側管理是能源戰略的立足點。如何將能源與工業化、城市化、交通等領域發展結合,通過節能減少消耗?
馮飛:節能是需求管理的核心途徑。從理論上講,節能有三大途徑,結構節能(產業及內部結構、產品結構調整)、技術節能(產品耗能)、制度節能(調節消費)。
現階段,工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例達70%,其余是交通、建筑等領域耗能。按照規劃,“十二五”時期能耗下降16%。工業節能在“十一五”節能中貢獻最大,主要靠技術節能、淘汰落后產能。“十二五”期間將繼續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但淘汰空間已經有限。
“十一五”期間,結構節能貢獻20%,技術節能貢獻80%。“十二五”結構節能貢獻需要顯著提高。技術節能不是以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為主,而是采取更加先進的節能技術。
記者:交通和建筑領域節能有哪些途徑?
馮飛:統計顯示,交通領域能耗占全社會8%~10%,耗全國一半左右石油資源。其中,汽油的90%、柴油50%用以汽車消費。中國汽車市場增長很快,2010年突破1800萬輛,仍將繼續增長。汽車節能、電動汽車、新能源汽車發展將很關鍵。
交通的能源戰略有兩條路線,一是降低汽車能耗水平,二是新能源汽車發展;建筑節能可以通過節能改造、綠色建筑、太陽能光電建筑一體化應用等方式實現。在城市化發展中,選擇可持續發展道路,減少重復建設和過度消耗。
記者:“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國家能源局等部門正在研究具體方案。這一調控手段計劃經濟色彩偏重,您對此如何理解?
馮飛: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是能源需求側管理的新途徑。這一政策將影響國民經濟各個行業。但是控多少,如何控,如何落實,如何監管?這些問題仍在討論,也有較多爭論。
有爭議認為,能源消費總量預測難度大,行政干預偏重。如何統計、考核,這都是操作性的難點問題。我本人比較贊成控化石能源增量,給可再生能源、非常規天然氣等留一個口子。這樣可以促進非化石能源的發展,促進結構調整。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