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需求面臨快速增長壓力
記者:經過30余年經濟發展,國內資源環境約束凸顯,一些地方甚至出現環境、資源透支。當下,中國能源經濟面臨怎樣的形勢?
馮飛:從國內來看,我國資源豐煤少油缺氣,人均資源量比較低。全球資源雖不會即刻枯竭,但供需形勢呈現緊繃態勢。伴隨工業化、城市化、經濟全球化發展,我國能源經濟呈現四個方面特點。
首先,我國工業化正處于中后期階段,能源需求面臨快速增長壓力。我們最關心我國能源消費峰值出現在什么時間?當峰值出現時,經濟處于什么階段,這是分析研究我國能源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據。反觀國外,英國峰值出現在1880年,工業革命時期;美國出現在1920年前后,快速工業化時期;日本出現在1973~1974年,戰后促進經濟快速發展戰略時期。
快速城市化是影響能源消費增長的另一個關鍵問題。如果我國城鎮化按每年1個百分點增長,意味著有1300萬人口進城,能耗總量將急速增加。據統計,人均城市人口能源消耗是農村人口消耗的3.5倍。
全球化處在快速發展期,國際分工體系加大我國資源環境壓力。我國水泥、鋼鐵等產能位居世界首位,帶動能源間接出口。國際能源署統計,中國附加在出口產品上的能源間接出口占能源消費比例為28%,美國是6%,歐盟7%,日本10%,韓國20%。
另有一項指標 二氧化碳轉移排放量,即為搭載在生產出口產品過程中釋放二氧化碳占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34%。若按傳統的國際分工格局和經濟發展模式,我國將長期處于產業鏈低端。
第四點是,能源安全和環境全球化等問題,使我國面臨較強的外部約束。如何將系統外部因素轉化為經濟系統內部問題?最重要的是體制、機制的設計、變革。
記者:由此看來,國內能源消費增長壓力很大。在全球能源經濟壓力的疊加下,我國應如何穩定自身能源供應、保證能源安全?
馮飛:201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費國。
我國有必要從能源供應側和需求側進行管理,加快能源政策調整和能源技術革命。在供應側需提高天然氣以及核電、可再生能源等非化石能源比重,通過技術革新實現傳統化石能源清潔利用;在需求管理側,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節能至關重要。
供應側減少煤炭占比
記者:在我國現行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消費占70%以上,比全球平均水平高40個百分點;石油占比18.5%,比全球低15個百分點。天然氣占比不足4%,低于全球水平20個百分點。從供應側管理看,如何調整能源結構?
馮飛:在這種能源結構下,很顯然需要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煤炭高效潔凈利用最為關鍵,超超臨界、IGCC等潔凈煤技術是下一步技術攻關的關鍵。到2050年,中國煤炭所占比重在40%左右,低碳能源占大頭。
天然氣消費比重需要大幅提高,應加強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由于頁巖氣大規模開發,美國天然氣大幅縮減進口,頁巖氣成本0.9~1.2元/立方米。反觀中國,進口LNG成本為2~4元/立方米。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