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君說,原來搞監測用的是笨法,推個小推車,走到田頭,靠人工去測。要測全縣22個鄉鎮195萬畝耕地的情況,開著汽車,就要跑一兩天,還得用塑料袋取樣,拿回來,慢慢測。
現在用上農業物聯網,對劉紅君這樣的基層農技人員,免除了手工測量和記錄的奔波之苦,足不出戶獲得的各種數據,也是最新最快的,能及時反映苗情,指導對農業生產不利的因素及早排除。同時,農業物聯網記錄的大量詳盡數據,對農業生產的規律性研究也非常有用。
劉紅君告訴記者,因資金有限,目前他們只是在壤土區布設了監測點。下一步還要多上幾套設備,實現全縣其他類型土壤測量的覆蓋。
能否大范圍推廣?
對于農業大省的河南,糧食生產中能否全面推廣物聯網技術?薛海中和馬新明等物聯網專家都認為,目前從各方面的技術條件來看,物聯網技術完全可以用于我省農作物生長管理。
現在我省正在實施6000萬畝高標準糧田的“百千萬”工程。目前的“百千萬”工程主要是道路、機井等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如果把物聯網信息系統加入,無疑會大大加快實現我省農業現代化進程。”
馬新明呼吁,6000萬畝高標準糧田建設中,如果能拿出1000萬畝來進行信息化建設,實現的效益也是可觀的。按他們多年來在滑縣每畝地增收47元的實踐計算,1000萬畝就能增收4.7億元。
馬新明說,在土壤質地均一的情況下,1萬~5萬畝可建一個監測點,每個監測點花費3萬~5萬元。像豫東那樣的大平原,土質非常均一,連片的10萬畝建一個監測點即可。
薛海中也呼吁,農業物聯網是個新興技術,對農業經濟發展有很大支撐作用,我省作為農業大省,在中原經濟建設中要把引用這種技術列入專項發展計劃,以保障我省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