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農作物病蟲害情況則是另一個神奇的功能。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查看病蟲害情況有兩種方法:一個高清攝像頭鏡頭拉近,直接觀察農作物。再一個是使用孢子捕捉儀。
這是什么儀器?
看到記者疑惑,在大屏幕上,工作人員遠程控制了一個監測點的高清攝像頭,拉近鏡頭,看到一個小盒子樣的裝置,這就是孢子捕捉儀。
工作人員介紹,根據風向,儀器可自動調整進口方向,有個吸塵器把空氣吸進去,里面有個類似電影膠片的膠帶裝置,把吸入空氣中的灰塵、花粉、孢子等粘在上面,里面有放大1000倍的顯微鏡拍照,再把圖像傳輸到后端服務器。
正說著,一幅顯微鏡下的圖像呈現在眼前,這正是孢子捕捉儀拍攝的照片。通過這,植保專家可觀察到有無病蟲害產生的孢子,可以發現早期的病蟲害,提前防治。
除了微觀監測,在宏觀觀測苗情方面,這套系統也比傳統的衛星遙感技術要有優勢。
張睿光說,過去一直用遙感技術,但有不確定性,比較宏觀,現在用反演技術能再精確一些。他舉例說,在三月份,用衛星遙感技術測一類苗、二類苗的面積,但衛星會把當時已發芽樹木的綠度也當作小麥的綠度,造成測算偏差。這時再用地面遙感技術,反演矯正這個偏差,這樣結果就精確了。
去年鶴壁浚縣22萬畝小麥高產創建示范片平均畝產581.4公斤,創下了全國整縣建制小麥高產紀錄。“這樣的成績與科學管理和技術服務是分不開的。”張睿光說,受此鼓舞,鶴壁當地決定,今年在全市農田實現這套系統的全覆蓋。
物聯網改變傳統農業
鶴壁的農田監測應用了當前一項最新的技術手段--物聯網。
所謂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即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物聯網可以運用于農田、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行各業之中,通過與互聯網相結合,實現人和物的溝通、信息系統與物理系統的整合,使人類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市場潛力巨大。包括物聯網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已列為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的七大新興產業。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農業物聯網已經由物聯網概念派生而出,發展迅速。所謂農業物聯網,則是近幾年興起的新技術,就是把不同的傳感器放入農田或埋入土壤采集溫度、濕度、光照、病蟲害等信息,并構成監控網絡,幾分鐘可傳輸一次數據,幫助及時發現問題,并且準確地確定發生問題的位置。據悉,目前全國已經有多家科研院所、地方政府著手規劃興建基于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示范農業項目。
不過,目前物聯網的感知能力仍處于不斷發展過程。據介紹,現在能測土壤中氮磷鉀等微量元素的傳感器還存在著成本過高的瓶頸。
河南農業大學信息與管理科學學院院長馬新明透露,他的博士生正在研究一項用于農業的計算機圖形圖像技術。通過高清攝像頭拍攝的圖像,分析農作物葉片含水率、葉片含氮量等,以此來判斷是壯苗或是弱苗。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