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學產能”勢在必行
記者:“十一五”期間,我國曾制定26億噸產能的控制目標,但實際上到2010年產量超過了32億噸。2011年,原煤產量甚至提升至35.2億噸。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您在多個場合曾多次強調煤炭的“科學產能”,這是否意味著在當前超過35億噸的煤炭產量有相當一部分是“非科學產能”?
謝和平:是的。長期以來,我國能源過于倚重煤炭,煤炭工業不堪重負,深層次問題與矛盾日益凸顯。根據我們承擔的中國工程院課題最新研究成果,目前我國煤炭綜合考慮生產安全度、綠色開采度、機械化程度三類因素下的科學產能僅為11 .1億噸,僅占目前煤炭產量的1/3;百萬噸死亡率高、機械化程度低、資源回收率低、對生態和水資源破壞嚴重的“非科學產能”占煤炭產量比重的2/3。按照我們擬定的科學產能綜合評價各指標計算,2010年我國煤炭科學產能平均分為42 .58分,而美國煤炭科學產能為94分,英國、德國為93分,澳大利亞為97分。這充分說明我國煤炭開采科學化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記者:如何提高煤炭的科學產能?
謝和平:提高煤炭科學產能,關鍵是要提升煤炭工業的生產安全度、生產綠色度和機械化程度,由粗放、無序、污染轉向高效、安全、綠色開采,全面提高我國煤炭開采的科學化水平。具體來講是要推動五個轉變。
一是由產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隨著我國能源結構不斷優化,未來煤炭需求的增長會逐步放緩,煤炭市場空間會進一步縮小,因此,煤炭行業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動力,均要求煤炭開發由產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創新發展模式、轉變發展思路,提高發展能力。
二是由單一煤炭生產向煤炭綜合利用、深加工方向轉變。煤炭行業整體經濟效益的提升,需通過行業產業鏈的科學設計,尤其是通過下游產業鏈的有效延伸,生產滿足市場需求的系列產品來得以實現。以資源開發生產為龍頭,發展新興產業,提升煤炭價值空間,推動煤炭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發展,推進煤炭深加工轉化,促進煤炭產業升級是改變煤炭工業效率低下,經濟附加值不高的根本出路。
三是由粗放的煤炭開采向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安全高效開采轉變。長期以來,我國煤炭開采呈現出粗放的特點,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技術的落后是主因。應切實加大煤炭行業重大基礎理論和關鍵性技術研究,推動煤礦向大型化、現代化、自動化、信息化的方向轉變,向安全高效生產、清潔高效利用的方向發展。
四是由單純控制煤礦傷亡事故向全面性的保障職業安全轉變。過去一談到煤炭安全,主要用災害事故的人員傷亡數量來評價,忽視職業健康保障。其實我國煤炭行業職業病,如塵肺病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因此,科學的煤炭安全觀要進一步擴展和延伸,應該涵蓋整體職業安全,實現全面性的職業安全與生產同步發展。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