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顛覆上網模式相類似的,是移動互聯正在顛覆人們的行為模式。
谷歌的調查報告還披露,當你在使用智能手機做很多決定的時候,決定時間點往往在24小時之內。譬如預訂酒店房間,超過82%的手機用戶,在一個旅游地,選擇在24小時之內預訂房間,而以往,通常是在幾個月或幾個星期前預訂。這樣的行為模式之變,還影響到預訂其他時間空間的商品,由于手機在手,消費者可以及時掌握商業信息,也多會在24小時之內作出決定。
移動互聯終端的位置概念也使個人決策,趨向本地化。
谷歌調查發現,在美國這樣一個很發達的市場里,三分之一移動搜索是關于當時所在地、本地信息的搜索。同時,智能手機不僅僅扮演一個支付工具,它更像一個購物伙伴。手機可以幫你作很多決策,它可以幫助你了解這個地方的相關物品,以及整個相關商場、環境的信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為,現在采購已離不開智能手機。
在中國,移動互聯引起的行為模式之變也在進行之中。中國互聯網應用創新工作委員會《2011年網民行為研究報告》翔實反映了中國移動互聯的網民變化。
2011年微博的受關注成為不爭的事實,網民喜歡用什么樣方式登錄微博呢?《報告》顯示,通過手機來登錄微博的用戶已經達到70%;關于手機支付的未來,中國互聯網應用創新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曾明發以調查事實說明:“手機支付,將成為網民最受歡迎的支付。特別是去年底中央發了101張支付牌照,三大運營商也有牌照之后,對我們廣大網民來說未來手機支付將更加方便,未來特別2012年移動互聯網支付,應該引起業界關注。”
工信部電信管理局巡視員張新生年前對外透露,《互聯網行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已被審議通過,“移動互聯網”發展將受到重點扶持,大家必須高度關注它帶來的發展機遇與空間。
跨界成常態
當移動遇見互聯,跨界就成為常態,或者說必然,電信運營商們面臨要么高度融合,要么出局在外的選擇。
“運營商光有語音核心技術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數據核心技術。”姜奇平說,這不是指電信業通常理解的所謂數據技術(流量和管道技術),而是IT業、互聯網界理解的數據技術(把流量轉化為數據收入的技術)。
2011年歲末,一家互聯網公司生產的手機來勢兇猛--小米。這款繼蘋果和HTC后話題最多的智能手機之一,高舉“全球主頻最快的智能手機”和“僅1999元”兩大旗幟,高歌猛進紅遍網絡,在首發當天34小時內即獲得超過30萬部的預訂數量,成為最受關注的移動“換臉”終端產品,
“我們在用一個運行互聯網的方式做手機。”“小米科技”的林斌表示,在當下移動互聯網時代,安卓(Android)操作系統發布之后,趨勢功能手機開始向智能手機轉型。“小米”在2010年8月份發布的時候,一個用戶都沒有,到2011年8月份發布手機之前,已在全球擁有50萬“粉絲”。
用互聯網方式做手機的“小米”,第一次告訴用戶,買手機買的是雙核,而不是外部的東西,這就像當年購買筆記本電腦時,從“奔三”到“奔四”的選擇。
2011年的移動互聯網市場,“跨界”隨處可見。小米、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聯網企業高調“跨界”踏入智能手機市場,戴爾、惠普、宏碁等PC廠商“跨界”平板電腦領域;更有不少汽車廠商、服裝廠商、電商企業也將觸角延伸至移動互聯網領域。
與民間企業的跨界相對應,電信運營商的跨界也開始。中國移動的“移動市場”,已經有9萬多個應用程序,中國聯通即時通訊產品“沃聯系”已登陸蘋果應用商店,中國電信天翼也取得了很好的發展。三大運營商積極部署智能終端操作系統,并與中興、華為、聯想合作推出千元智能手機。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