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服務型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研發設計及研發設計信息化落后,影響了制造業價值鏈重構
  服務型制造轉型的關鍵在于實現產業價值鏈的最大化,而研發與設計正成為創造制造業價值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研發設計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部分研發設計也從傳統的制造企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服務型制造業。在這一過程中,信息技術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在研究設計領域的廣泛應用,創新了研發設計的工具和手段,提升了產品的技術含量和質量,推動了制造業價值鏈的重構。制造業的研發設計越來越重要,影響和決定產品在市場上的價值,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中國科技研發投入達到歷史最高的2943億元,比2005年增加了22%,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1%。據初步統計,2008年企業研發投入的總額已經超過了3380億,企業的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70%以上。盡管這一數字顯示出政府和企業在推動自主創新方面的努力,但迅速攀升的投入難以掩蓋中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仍然不足的現實,中國多數企業技術開發與技術創新能力不足,遠未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缺乏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在發達國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業中完成,但中國企業研發機構數量較少,研發能力不足。 另外,中國研發設計信息化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第一,研發設計信息化與設計業務流程結合不緊密,缺乏
  深度應用。第二,缺乏集成與協同,尚未形成數字化研發設計能力。第三,軟件、工具受制于人,核心技術與能力空心化。第四,缺乏構建數字化研發設計能力體系的相關標準規范。 (二)生產裝備智能化低,阻礙了制造與服務的有機融合 中國工業裝備自動化系統自主創新能力低下,自主知識產權匱乏。具體表現在國產高端自動化產品奇缺,
  市場競爭力不強。目前,中國國產高端成套專用控制系統或優化系統幾乎為零。 中國大部分控制系統由于在高可靠性、高穩定性、高環境適應性,以及數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等方面,與國外先進產品存在較大差距。國產控制系統進入中國重大工程的關鍵裝備、核心裝備、主體裝備十分困難,絕大部分被國外控制系統所壟斷。國產裝備自動化系統中的主控系統,研發力量強大,投入資金充足,技術成果豐富,產品質量較高。但是作為控制系統的兩端變送器和執行器,長期以來投入嚴重不足,研發力量單薄,產品質量低下,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智能變送器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只有國外產品的十分之一。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大型挖掘機、大型攤鋪機、大型裝載機等重大裝備,控制系統絕大部分由國外提供。
  (三)物流現代化滯后,制約企業的利潤最大化
  物流在現代服務制造業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成為企業利潤的重要來源。自動識別、電子數據交換技術(EDI)、自動跟蹤與定位(GPS)以及物流管理系統等成為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支撐,信息技術可對流通過程中產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進行采集、分類、傳遞、匯總、識別、跟蹤、查詢等一系列處理活動,實現對產品流動過程的有效控制。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物流正在進入供應鏈時代,物流與生產、采購、銷售以及信息相結合,加快了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所有物流活動和所有商業活動的集成,也推動了第三方物流實現物流作業的高效化、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物流設施的現代化、物流運作的專業化、物流量的規;,從而提高產品流通的及時性、準確性,并降低成本。目前中國物流產業發展較快,但還存在如下問題: (1)物流設施陳舊,利用率不高。陳舊的設施功能單一,無法實現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由于使用效率低下,使原本陳舊的物流設施更不能滿足電子商務的需要,中國倉庫利用率只有50%。(2)物流與電子商務脫節,重電子商務輕物流。 (3)中國企業物流經營分散,組織化程度低,橫向聯合薄弱,物流信息管理手段落后,沒有充分發揮城市的規模效應和整體協同效應。在工業生產中物流所占用時間幾乎為整個生產過程的90%。全國鐵路貨運列車的平均技術速度僅為45公里/小時;因散裝、集裝箱運輸技術尚未普及,裝卸效率低,鐵路貨車中轉停留時間約5小時。公路運輸營運貨車平均車日行程僅200公里左右,車輛工作率約60%。在一些大城市,平均車速已下降到每小時15公里,嚴重影響了城市物流效率。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