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曾以低廉的人力成本、優惠的政策和強大的加工能力吸引了大量外資投入制造業。我國有172類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是全球產業鏈條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研發和市場營銷等高端環節在很大程度上為發達國家跨國公司所支配,我國的國際分工在全球創新和價值鏈中地位較小,我國制造業服務化程度不高,與之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緩慢,加上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匯率升值、知識產權爭端,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我國制成品出口,中國制造面臨的內外部壓力增大。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制造業問題,就必須向集約型、高附加值的服務型制造業轉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就急需對傳統的“招商引資-加工制造-廉價勞動”的中國式生產運作管理模式乃至產業發展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這已迫在眉睫。
世界金融危機意味著對現在的這種世界經濟模式包括中國制造業增長模式進行了一次強制性調整。從戰略視角來看,持續提升中國經濟全球影響力,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業和整合跨國公司投資資源是關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布“十一?五”外資利用趨勢也明確了提高外商投資項目的價值含量和投資溢出效應等目標,其核心意圖就在于促使外商直接投資帶動國內制造業向高附加值環節轉型,提高勞動生產率。所以,將中國服務型制造運行管理機理與外向型產業模式一并進行探討,判斷跨國公司對服務型制造業的產品價值形成是否帶來有益的影響,并努力提升引資效果,無疑需要進行理論和實踐的探討。重視跨國公司對服務型制造價值形成評價研究,能為我國制造企業的轉型實踐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于服務型制造的價值形成內涵與價值形成機理的理論研究觀點:
思考研究我國服務型制造價值形成時,應當借鑒國外相關理論研究成果,重點結合我國的國情和自身特點,從微觀和中觀的視角考察我國現階段服務制造企業的現狀,特別是要進行理論方面的創新研究,比如考慮以消費者體驗為主體的服務型制造企業的服務內涵、服務增值和特征認知方面的研究,包括服務型制造的模式和管理,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1)美、日等發達國家的服務型制造價值形成研究。如以美、英、德、日本等國家為比較研究對象,探索發達國家服務型制造企業的經驗,分析我國的新型與傳統的制造業不同點與關聯方面的內容,研究服務型制造個性化的服務流,探索不同的國家服務型制造的內涵和價值核心層次及其構成,分析不同國家的服務增值特征和模式及其服務價值形成的機理,特別是發達國家服務型制造價值形成管理的理論創新等。
2)微觀視角下我國的服務型制造價值形成研究。從微觀的角度考察我國環渤海灣、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圈,重點以跨國公司背景的服務型制造企業為研究對象,探索不同類型的服務型制造企業及其上下游關聯企業的內涵和特征,研究他們的服務增值的價值形成微觀機理,比如內外動力、條件、手段和運行機制的形成,通過案例分析和調研,了解我國服務型制造價值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微觀理論,為我國的服務型制造企業提供重要理論參考依據,以提高這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服務效率。
3)中觀角度下我國的服務型制造價值形成研究。從中觀的角度分析整個服務型制造業的產業價值鏈關聯的形成和產業布局的規律及其特征,研究我國服務型制造的產業劃分依據、特點和標準;探索以顧客需求和顧客參與及體驗為重點的個性化服務范式,特別是我國有些基礎的生產性服務業比如浙江、江蘇的一些企業,了解他們服務型制造業產業中生產制造活動如何通過延伸服務來實現企業增值回報的整個過程,包括產業價值鏈不同屬性的關聯價值組成,同時通過設計商業模式來提升服務性生產,研究我國新型制造業的服務價值形成的中觀機理和規律。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