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業的十八般武藝
每一個投資項目的產品質量,都需要行業內的專業人士來判斷產品是否可持續。而我國光伏產業的監管部門——這頭控制羊群數量和質量的狼,并沒有被培養起來。
“沒有監管部門對光伏企業的產品質量把關,相當于羊的價值差沒人說得清,市場上是不好交易的。”曾義說。
“我們的檢測部門只能說清楚電站接受檢測那一刻的質量水平是否達標,但作為一項資產,投資者要看未來20年電站的發電量。我國在這方面缺乏相應的評估鑒定機構、資產管理機構以及專業的律師事務所。”
曾義介紹,歐洲的任何交易幾乎都有第三方做技術背書、信譽背書以及法律背書,投資商要收購電站,就會有專業的律所做盡職調查,其中的法律風險、項目瑕疵都一目了然。
“看得見的風險并不可怕,如果沒有成熟的質量保障方案,就意味著你的投資和保險沒有可依據的投資回收期保證,也意味著你的投資和保險會有額外的風險,所對應的成本自然也就提高了。”
銀行放貸機構不知道企業的產品選型與技術路線正確與否,第三方監管制度未建立的當下,就需要業主在技術、融資、采購、供應鏈等方面有全面的證據支撐。
“太難了!”曾義感慨。真正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資產通過流動創造資本,產品能夠交易投資人的錢才能進來,而我國的光伏產業還有太多不完備的地方。
“其實,光伏電站的性質決定其最適合做資產經營,如果資產流動性足夠充分,隨時可出售,變成債券,資產發展起來就非常健康。”曾義直言,首先要有足夠多公正有實力的第三方具有各種各樣的背書能力,這樣我國的光伏電站才不必自己修煉十八般武藝而有所依靠。
為推動光伏產業健康發展,企業正在發力。一些有識之士自發聯合研究機構發起了一項調查,關于光伏產業投融資環境如何健全,律師、保險等制度如何彌合減少風險,電站投資風險的大小如何鑒定等等。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