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用退休金成功研制出新型色譜儀器
已有102901次閱讀2012-03-20標簽:儀器儀表 馮國利
孤掌難鳴,盼科學家用“中國制造”
2010年,在市科技創業中心“創業苗圃”的資助下,馮國利的團隊獲得一筆資助并成立了公司,樣機試制得以開展。松江一家工廠的老板,看到一群六七十歲的老人如此執著,感動之下以成本價為他們加工樣機。然而,一種孤掌難鳴的無奈情緒始終在他心頭揮之不去。
許多樣機零部件需要拿到高校、院所的實驗室或是工廠委托加工,然而對方一聽說加工難度較大,便紛紛搖頭,再聽到只加工一、兩個,就更不樂意了。費盡心力畫圖紙,又不批量生產,成本高利潤小,何苦做賠本買賣?有時候好不容易找到加工單位,產品拿回來一看,全都不合格。更讓他傷心的是,拜訪過不少實驗室,對方一開口就是,“我們這里200多臺色譜儀,都是進口的!”馮國利覺得“道不同,不相與謀”,立即退了出來。他不明白,為什么用進口器材就值得驕傲,國產科學器材,難道真的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
馮國利說,歷數諾獎歷史上諸多獲獎項目,都和某個特定的、新型實驗儀器息息相關。在科學器材上完全依賴現有、進口的產品,也會對研究成果的原創性和突破性帶來影響。從這個角度而言,國內科學器材行業,尤其是儀器制造業的萎縮,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
還沒退休的時候,馮國利曾經考察過美國一家著名的現代化科學器材制造銷售公司。那里的產品銷售目錄比字典還厚,物流配送體系非常先進,供應鏈遍布全球,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也很高。他很想有朝一日,國內也能有這樣的公司,把中國設計制造的儀器設備,第一時間送到科學家手上。
不過他也很清楚,對于這支從桑榆之年開始創業的團隊來說,很可能等不到這一天的到來。目前他能做的,就是趕緊把正式樣機做出來,交給科學家試用。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國產科學器材行業,至少,不要讓它真的慢慢“消失”。
我國的科學儀器一直都無法突破中高端發展方向瓶頸,長期受制于國外,儀器儀表企業為了利于,不愿意投入更大的經費來研發更高端的儀器,這讓我國的儀器儀表行業陷入低端循環怪圈;企業追求利潤確實是天經地義,但是如果企業沒有一個自主創新的產品推出,企業終究是小企業,不被市場認同,這就是中國儀器企業無法找出來的原因;馮國利老人以自己是實際行動來呼吁我國儀器的發展,試問儀器儀表企業們是什么樣的感受?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