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nuc M-1iA機器人分揀裝配應用
見證制造業轉型
“從目前來看,國內不可能快速實現工廠完全機器人化。”錢暉認為,雖然起步較晚,國內在工業自動化領域仍有不小的優勢。而這又將對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產生幫助。
他說,智能機器人作為一個新興快速發展的產業,已成為我國“十二五”發展規劃的扶植重點,也是上海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戰略重點。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中國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以2010年為例,上海發那科的客戶有50%分布在各合資企業,還有50%來自本土企業。而2009年同期,60%的客戶分布在合資企業,40%分布在本土企業。“由此可見,本土品牌對機器人的使用呈絕對增長趨勢。”
其中,以上海為主的華東,以及華南地區,曾有一大批勞動密集型企業。隨著他們的轉型調整,這里也成為國內自動化水平最高的地區。考慮到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西部地區使用機器人的比例就相對較低。
勞動報記者與錢暉總經理訪談截選:
或成滬上制造業轉型出路
記者:工業機器人的廣泛使用,對勞動密集型企業意味著什么,對于上海的制造業而言又意味著什么?
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總經理錢暉:面對成本的上升,上海地區的傳統制造業企業的一種出路是搬遷,將生產制造功能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區去。機器人的應用則帶來了另一種出路。如果機器人使用得當,企業就可以成功地降低成本,并在上海本地完成從勞動密集型向高端技術型的轉變。
不能等同于取代就業崗位
記者:制造業中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是否意味著勞動者的就業崗位被擠占了?錢暉:我認為,制造業機器人化是一種趨勢,但不等于取代了勞動者就業。后者是一個偽命題。
舉例來說,古代的交通工具是轎子,常常需要八個人工抬。汽車生產出來后,人工減少到司機一個人。但此后,也并沒有引起就業難題。我想,生產力的增強是人類的永恒追求。機器人的應用,把人從固定的生產線上解放出來了,讓他們可以有機會、有能力從事更具創造性的工作。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