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3日晚上十點半,鄭州火車站東站貨運中轉中心,多臺叉車正在緊張地裝卸貨物。一位現場管理人員告訴前來采訪的記者,這里大部分貨物都是先從一個地方運到鄭州,再由鄭州中轉運到最終目的地。相比較以前主要是在春節、國慶等假期進出貨量才會激增而言,如今中轉運輸量“極其巨大”已經成了常態。
作為連接京廣、隴海兩大鐵路干線大動脈的核心十字樞紐,鄭州火車站素有中國鐵路運輸“心臟”之稱。但長期以來,就如同心臟之于人體其意義更多在于匯集血液后經過中轉處理向全身疏散。與之類似,鄭州火車站帶給鄭州市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也一直使其被定位為全國性商業貿易中心城市之一。
“事實表明,僅僅依靠商品貿易和傳統的農業不能支撐鄭州未來的發展,尤其是在國家提出中部崛起這一大的發展戰略之后。”鄭州市工信委汽車產業局局長劉延齡告訴《中國機電工業》,“作為河南省省會城市的鄭州在中國區域經濟中的位置,實際上和鄭州火車站在全國鐵路網中的位置極其相似都是中心,但中心所應該具備的產業價值,很長時間卻一直被忽略。”
劉延齡解釋說:“鄭州處于全國三大經濟增長區域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的中間位置,也處在中部地區的中間位置,是國內重要的鐵路、航空、高速公路、電力、郵政電信主樞紐城市,更是國內重要的公路鐵路客貨運樞紐中心。未來隨著國家鐵路的進一步規劃建設,鄭州將成為全國普通鐵路和高速鐵路網中唯一的"雙十字"中心,這一獨一無二的區位優勢將形成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半小時經濟圈"和全國"3小時經濟圈"。而以鄭州市新鄭國際機場為中心,一個半小時航程可覆蓋全國三分之二的主要城市、五分之三的人口。”
很顯然,隨著中國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交通運輸建設不斷推進,鄭州自身的“區位優勢”還在持續不斷地增強。如何有效利用這一區位優勢,成了鄭州市甚至河南省政府在引導經濟發展時主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2011年國慶前夕,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建設中原經濟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如此一來,如何利用自身獨一無二的區位優勢,抓住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兩大歷史機遇,找到鄭州經濟發展除農業與商貿業之外的“第三條腿”,從而獲得更加強有力的經濟增長引擎,對于鄭州市甚至河南省而言,不都意義重大,并且已經迫在眉睫。
為什么是裝備制造業?
2011年11月23日,鄭州市政府印發《鄭州市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綱要》,對這一問題給出了答案。
按照規劃,到2015年,鄭州市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裝備制造企業將達到4家,同時形成3個銷售收入超過500億元的產業集群,經過5~10年努力,把鄭州建設成為中原經濟區最具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并成為國內一流的以重型裝備和新型裝備為主的重大裝備制造基地、創新基地和服務基地。具體到2013年,全市裝備制造業(不含汽車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700億元;到2015年,銷售收入(不含汽車產業)達到240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20%。
“鄭州要在中部崛起中占得先機,要在中原經濟區中作為主導城市,必須發展以裝備制造業和汽車工業為主的工業制造產業,這是鄭州未來經濟發展中,除了傳統的農業和商貿業之外最具前景的產業。”劉延齡如此解釋鄭州對于自身未來產業發展的“全新定位”。
此前曾擔任鄭州中牟汽車園管委會主任的袁志堅也表示:“裝備制造業將是未來鄭州除傳統農業和商貿業之外主要的基礎性產業之一,汽車工業則是鄭州經濟未來的一個特色?纯疵馈⒌隆⑷盏犬斀袷澜绻I強國,哪一個不是汽車強國?哪一個沒有強大的裝備制造業基礎?而中國過去十多年里區域經濟發展較快的省市,亦證明了這個道理,所以鄭州必須發展并且夯實這個脊梁性的產業,這是鄭州作為中原經濟區中心的基礎。而且,從現實條件來看,鄭州的區位優勢也就是產業優勢。”
要理解袁志堅所說的“區位優勢就是產業優勢”,就不能僅僅只將鄭州作為全國客貨中轉運輸中心這一點去看。他認為,將鄭州的區位優勢僅僅理解為交通樞紐和運輸中心的想法,太過狹隘而且實際意義不大,鄭州更重要的、意義更深遠的區位優勢應該在于:鄭州周邊擁有巨大的消費市場和勞動力市場,擁有便利的交通和較低的物流運輸成本優勢,更接近中部豐富的原材料和能源資源這四個因素將使鄭州在未來中國區域經濟中,擁有極其突出的產業競爭能力。
資料顯示,以鄭州為中心,半徑1000公里范圍內,覆蓋了多達8億人口,這些人口既是消費群體,又是勞動力資源。而隨著高鐵的建成,3到5小時之內便可以從鄭州到達該范圍內幾乎所有的大中小型城市。
這也就難怪在富士康和中國龍工集團入駐鄭州之后,包括一汽、上汽、北汽、長安在內的國內汽車業巨頭紛紛前往鄭州調研,渴望在這塊未來的風水寶地分一杯羹。
“世界汽車產業在向中國轉移,而東部沿海地區的物流、勞動力成本不斷提升,整車企業出于全國布局考慮,謀求在鄭州有所作為是必然的。”袁志堅指出,“2010年河南省企事業單位年人均工資為30303元,在全國僅高于江西、吉林和甘肅。”
劉延齡則舉了這樣一個實際的例子來形容鄭州的這一優勢:以生產經濟型轎車為主要業務的海馬轎車搬遷至鄭州后,相比較之前在海南,生產一輛轎車的平均成本減少了一兩千元,而這減少的一兩千元直接就成為利潤。很顯然,對汽車制造商而言,一輛車在鄭州從制造到最終銷售極具成本優勢。
目前,在鄭州市經濟開發區,投資100億元的河南龍工工業園項目、投資30億元的宇通重工整體搬遷項目、投資9.2億元的鄭煤機大型洗選成套關鍵裝備建設項目……已經開工。鄭煤機一位剛剛從鄭州老城區搬到經開區新廠區工作的中層告訴《中國機電工業》,現在經開區里已經找不到超過200畝的整片地塊,很多大企業都在積極投資建設。此外,鄭州市政府也在大力推動對接北車集團、國機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等中央企業的合作項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汽車產業。在將裝備制造業確定為鄭州市經濟發展戰略性支撐產業之后,一個目標更為遠大的“汽車城夢想”,正在鄭州逐漸浮出水面。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