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再定位”-裝備制造中原力量崛起
已有103280次閱讀2012-01-07標簽:裝備制造業
“中國最大”汽車城
2010年年底,基于對自身優勢的考慮,鄭州市開始推進鄭州 “汽車城”計劃。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極為大膽的規劃。之所以大膽,是因為到目前為止,這是中國最大的汽車城規劃項目。
按照鄭州市工信委的規劃,鄭州汽車城總占地面積高達218.5平方公里!(數據顯示,2001年成立的上海國際汽車城規劃面積68平方公里,2003年成立的廣州花都汽車產業基地則為50平方公里,此后到2005年,長春汽車城規劃面積一躍達到120平方公里,而2011年規劃的柳州汽車城則直接超過200平方公里。)
規劃指出,鄭州將利用10~20年左右時間,將自身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綜合性汽車產業基地,到2015年實現產量100萬輛,銷售收入2000億元;到2030年實現產量270萬輛,銷售收入7000億元。并最終通過打通生產、銷售、售后服務市場這一汽車產業鏈,使汽車業成為鄭州市重要的城市名片和對外交流窗口,立足中原、輻射周邊、面向世界;最終實現“汽車產業之城、技術創新之城、汽車商貿之城、汽車文化之城、生態宜居之城”的目標。
目標足夠誘人。現實則是2010年,鄭州市生產汽車整車24萬輛(占全國汽車總產量比例僅為1.3%),完成汽車工業總產值454億元。按照這一產業發展現狀,鄭州汽車產業相比較北京、上海、廣州、長春等地區無疑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差距當然有,我們也并非只看到有利因素而忽視自身不足,但差距也意味著潛力,而且鄭州發展汽車城的優勢不僅僅體現在區位優勢上。”劉延齡絲毫不否認鄭州汽車產業現狀中的種種不足。在他看來,缺乏產業發展經驗、人才資源匱乏且吸引力不足、整個城市缺乏汽車文化和開放的心態是影響鄭州汽車業發展的三個最大障礙。
“這些都是慢功夫,急不得,但我們不能因為這些需要長期去努力的因素而放棄我們的優勢與資源,鄭州發展汽車城,優勢極為明顯。除了前面談到的區位競爭優勢,過去十多年形成的整車產業格局與我們在汽車后市場的產業聚集優勢,都將成為未來10~20年鄭州汽車業的核心競爭力。”
劉延齡所說的整車產業格局,是指擁有宇通、鄭州日產、東風日產、海馬、少林、河南紅宇等6家主要整車企業的鄭州,已經具備包括轎車、MPV、SUV、交叉型乘用車、客車和載貨車在內幾乎所有汽車品類的生產能力;而已經連續舉辦了8屆的汽車后市場博覽會,則顯示了鄭州在汽車售后市場開發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按照鄭州市政府規劃,隨著國內最大的汽車后市場產業園落戶鄭州,未來以“零部件生產—整車制造—銷售—售后服務”為四大板塊的汽車產業鏈將最終在鄭州形成。統計數據則顯示,僅在“十二五”期間,鄭州原有的整車企業宇通、東風日產、海馬等投資額合計已超過550億元。
“政府將以提供服務和支持的方式積極參與其中”,劉延齡如此總結政府在規劃制定和實施中的作用。
劉延齡解釋說:“除了成立組織機構進行協調引導、制定戰略重點與發展方向、健全金融體系、積極支持科技創新、加強完善人才引入制度、完善基礎設施并加大宣傳力度這些基本推進手段之外,抓龍頭企業的示范和帶動作用,依然是鄭州市政府落實規劃的主要手段之一。”
猶如通用、福特之于美國汽車城底特律,渴望在工業制造領域有所作為的鄭州市,也有自己主抓的明星企業鄭煤機和宇通客車。前者是中國最大的煤礦機械設備制造商,占據國內近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后者則是世界上最大的客車制造商,占中國客車市場28%的市場份額。
而伴隨著鄭煤機、宇通、東風日產、恒天重工及新大方等一批企業的崛起,裝備制造業中原板塊的力量正日益凸顯!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