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特高壓步入“引領地位” 全國電力擴容
已有101963次閱讀2012-01-05標簽:電力“高速路”
向前的腳步是謹慎的。1000千伏、500萬千瓦的特高壓大負荷輸電不是一步到位實現。2009年1月16日,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正式投運。“這條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作為我國首個特高壓工程,是以驗證特高壓輸電的技術可行性、設備可靠性、系統安全性、環境友好性和經濟合理性,提升我國電力技術水平和電工裝備制造水平為主要目標的試驗示范性工程,國際上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需要立足國內、自主創新,在世界上率先研究開發全套特高壓輸電技術。因此,國家批準的建設規模并未達到工程設計的最大負荷。一期工程商業投運近3年來,運行總體穩定可靠。2010年12月29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核準建設擴建工程,全面實現1000千伏、500萬千瓦特高壓輸電。”郭強介紹。
為全面考核擴容后工程的輸送能力,國家電網公司在世界上首次進行了450萬千瓦和500萬千瓦大負荷試驗、168小時大負荷試運行,其中500萬千瓦大負荷累計試驗時間達到了8小時,創造了單回交流輸電工程輸送能力的世界紀錄。
2009年,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在對該工程設備國產化驗收報告中寫道:“特高壓設備的成功研制,標志著我國輸變電設備設計制造水平躍居國際先進行列,已全面掌握了特高壓交流設備的核心技術,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工藝裝備和綜合試驗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形成特高壓交流設備批量生產能力……”
截至目前,國家電網公司在特高壓領域申報專利711項,已獲授權457項;編制國際標準4項,已發布國家標準16項、行業標準10項、企業標準130項。
特高壓技術創新,推動我國率先形成了一系列特高壓技術標準,我國的特高壓交流標準電壓被國際電工委員會、國際大電網組織推薦為國際標準電壓;國際電工委員會成立了高壓直流輸電新技術委員會,并將秘書處設在中國。
依托工程實踐,國內骨干電工設備制造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綜合競爭力邁上了新臺階,特高壓設備已成為我國電工設備制造企業走向世界的金色名片。
我國特高壓將會如何發展?
依據國家電網公司的規劃,特高壓已經成為未來我國堅強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于我國的煤電基地主要分布在陜西、蒙西、山西和新疆等地,水電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西藏等地,風電和太陽能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遠離中東部負荷中心,因此需要通過建設堅強電網,實施遠距離、大規模輸電,在全國范圍優化配置能源資源。
“特高壓輸電的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特點正好能滿足這一需求。”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名譽總工程師印永華說。
展望“十二五”,我國能源供應與需求分布不均衡的問題依然存在,其中中東部地區依然是我國的電力負荷中心,預計到2015年中東部地區用電仍占全國用電的2/3以上。而電源裝機布局上,東部地區受資源和環境容量限制,新增裝機將明顯放緩。在裝機結構上,中西部的風電、水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比重將大幅上升。
以華東為例,在加快發展本地核電及風電等新能源的基礎上,2020年接受外來電力的比例仍將高達30%。若擴大同步電網規模、提高電壓等級,與華中、華北緊密互聯,建成“三華”電網,聯接各大煤電基地、大水電基地、大核電基地、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和主要負荷中心,這對于建設堅強受端電網、提高受端電網接受外來電力的能力和保證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未來電力供需形式將主要取決于一批特高壓等跨區電網和配套電源項目的核準與建設進度。”國網能源研究院研究員韓新陽說。
隨著特高壓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熟,我國的特高壓建設正不斷推進。今年9月,我國第二個特高壓交流項目——淮南—上海特高壓交流工程獲得國家發改委核準建設。
依據規劃,“十二五”期間,國家電網公司特高壓電網建設投資有望達到2700億元,將在全國建設“三橫三縱”特高壓交流骨干網架,實現電力的大規模、遠距離、高效率輸送,構建起中國經濟發展的“能源血脈”。
什么叫特高壓?(鏈接)
依據國際慣例,1000千伏交流或800千伏直流輸電被稱為特高壓輸電項目。在電流一定的情況下,電壓等級越高,傳輸功率越大,同時損耗越小。目前特高壓技術只被少數國家掌握。在特高壓試驗示范項目實施之前,我國已經掌握500千伏高壓、750千伏超高壓輸電技術。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