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在西安峰回路轉國內自主標準迎來曙光
西安會議,使中方從“站在門外”轉為了“進到門里”,他們與國際專家一起,共同參與制定工業自動化網絡國際標準。
IEC會議在德國召開之后,又在日本、美國分別召開過兩次,直到2008年6月,在西安召開高可用性網絡標準的會議。
通過前期迂回曲折的博弈后,這次會議給中方的標準提案提供了再次陳述的機會。不過,對最后能否進到“門里”,中方代表也都是“懸著心的”。
當這次中方代表在陳述提出的標準提案時,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專家沒有上次的那種反應,西門子專家沒有直接否定,其他專家也沒有反對聲。他們開始正視中方的標準提案,針對標準提案的具體內容進行研究并提建議,比如從邏輯上和語法上找問題。而且還耐心地告知中方代表,應該如何優化標準等。他們從最初的反對者變成了此刻的接納者和推動者,與中方代表一起推進和優化標準的制定工作。
西安會議,使中方從“站在門外”轉為了“進到門里”,他們與國際專家一起,共同參與制定工業自動化網絡國際標準。
會議之后,東土公司與浙江大學又進行了一系列的修訂和完善。2009年10月,進入了標準報批階段。2010年4月標準正式頒布,工業自動化國際標準IEC62439開始生效,工業自動化領域的國內自主標準終于誕生。
回顧制定標準的前前后后,從構思標準到提出草案、從被拒絕到被接納、從修訂到報批、頒布,整個過程起起伏伏,又歷經周折和艱辛。標準萌芽期從2006就開始,然后到2007年4月提出草案,到2010年4月標準頒布開始生效,整個過程歷時4年。其間,東土科技與浙江大學對標準的擬定和優化,在約兩年時間內舉行了4次會議進行研究。
真是打了一場艱辛的持久戰,不過最后以勝利告終,一切付出都值得。其實,從一個標準的生命周期來看,4年時間仍是較快的。
在整個過程中,中方代表也收獲了很多。他們懂得了游戲的規則,掌握了談判的技巧,學會了如何借力,更意識到標準與專利、與國家的利益有多么緊密的關系。一直參與其中的薛百華說道:“一個標準的產生,最關鍵的是要堅持,要盡可能地尋求各方力量和資源來支持。只有這樣,才可以走下來。工業自動化國際標準IEC62439對我們的意義重大,國家需要它,產業發展也需要它。”
“斗爭中成長”這句話在當今仍然適用,不管是建立標準,還是企業經營或個人成長,在前進的過程中出現的波折和考驗,看似一種磨難,實際都是寶貴的歷練。因為只有經歷磨難后,才會有韌力,其抗壓能力才會更加強大。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