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怎么會想到當豬倌養豬?小柏絲毫不以為忤,他說自己現在是將科研和實體有機統一,豬場就是他的科研所。他每天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在豬舍觀察、了解母豬的生產狀況,特別是注意它們的疾病狀況。一旦系統報警并顯示到哪頭母豬有情況,他就會立即介入調查、分析,找出病因,并采取注射疫苗、隔離、病原分離鑒定、群體抗體檢測等相應措施。而每當一種新的豬病治好了,那是博士們最開心的時候。此外,博士們還有一個重要工作,就是每天早晨5點至7點、下午3點至5點間,每天兩次給母豬們放輕音樂,而輕音樂也不是隨便放放的,“一定要歡快,比如《采茶舞曲》就是放得最多的。”每當輕音樂響起,母豬們都會表現得很安靜、很享受。“豬其實也是一種很可愛的動物!”小柏由衷地對記者說。
韓玉婷是南農大動物醫學系今年的畢業生,今年7月才進入“康樂”。她現在公司研發中心負責豬的疫病檢測等,進豬場已近半年時間,但她幾乎不跟豬接觸。她通常是通過遠程監控系統看看豬舍里的豬,最多就是博士們從豬舍里將抽的豬血、豬糞便或者分泌物送過來。“進豬舍很麻煩的,因很多病人畜共患,進去出來都要洗澡換衣服。”小韓說,由于豬舍恒溫、恒濕加上定期洗澡、體檢,糞便和污水都能及時進入厭氧發酵系統,豬舍內氣味很淡,“所以那些博士進去后到下班才出來也沒關系。”
每頭豬耳朵上都有芯片,在上海也能給豬遠程治病
母豬以及在豬場出生的豬,耳朵上都會被打上一個電子耳標,耳標里有一個電子芯片,這個芯片內加載了這只豬父輩、祖父輩的相關信息,還有這只豬在今后各個生長階段的相關信息:包括父輩、祖父輩一生中的飲食、疾病、疫苗、配種、懷孕、產子等信息;并詳細加載了這只豬在今后生長過程中,每天所需的飲食、飲水量,何時打疫苗,何時進入繁育期,及出現不同體征時的疾病診治等信息。然后運用物聯網技術,就可通過手機或電腦,對養豬情況24小時遠程監控。物聯網技術養豬到底有多先進?小柏舉了個例子:
如果一頭母豬當天沒有進食,就無法被CALLMATIC2(按需飼喂系統)掃描到,該系統就會在遠程電腦管理軟件內“報警”體現。公司方對“報警”設定成手機短信或者網絡郵件,那在世界各地就都可以收到短信或者郵件了。再鏈接視頻,被報警的豬就出現在眼前了。
李衛東告訴記者,6月上旬他出差上海,晚飯后習慣性地打開電腦進入遠程監控程序,電腦軟件突然提醒15號豬舍000726號苗豬出現發熱體征,他當即在電腦上發出指令,要求值班人員對該苗豬進行診治。事實上,遠程監控還可以指揮母豬配種:母豬發情時,體溫等相關信息發生變化,檢測并核定后,母豬就會被請出至配種室“盡情”撒歡。
物聯網技術養豬對人員素質要求較高。包括保安在內,“康樂”共有26名工作人員,其中博士2名、在讀博士2名,碩士6名、在讀碩士4名,其余多為本科生。就這26個人,管理著一個母豬養殖場和一個生豬養殖場。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