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作為各地發展工業的重中之重,發展勢頭更為迅猛。近日,科技部在全國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工作會議上公布,2011年全國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超過10萬億元,工業增加值占同期全國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達12.4%,再創歷史新高。科技部高新司司長趙玉海說,全國高新產業“十二五”開局順利,在能源、交通、信息遙感、新材料等多項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憑借著連續數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工業企業在2012年漢諾威工博會向世界交出了一份靚麗答卷。但與世界一流企業比,還是存在不少差距,“中國制造”總體還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當前,中國工業化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產業發展模式粗放,市場競爭力不強,科技創新能力不足,資源利用效率不高。
專家建議,實現工業化仍然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任務,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大力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中國制造”對世界經濟的積極影響
正如一些參展的中國企業代表所言,工博會不僅是一個工業技術的展示平臺,還是能爭取到各國推動技術創新和企業尋求合作、擴大貿易的重要平臺。參加工博會意在與國外同行交流,尋找合作機會,拓展海外市場。
中國工業化進程加快,得益于廣泛參與國際分工、國際交換和國際競爭,以及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截至2011年底,在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累計約1.16萬億美元,當年吸收外資1160億美元,已連續19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生力量。
雖然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遇到文化差異、技術標準不同等問題,但伴隨著探索和開拓,中國企業近年來跨國并購發展迅速,規模和領域不斷擴大。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近日表示,“十一五”期間跨國并購的投資額累計將近940億美元,年均增速達35%。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