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富士康在多地暫停招工,而暫停招工的背后無疑與2011年底提出的100萬臺機器人戰略有關。
事實上,富士康的機器人計劃只是國內加工型企業挺進“鐵甲時代”的一個縮影。
而在國內制造業,機器人隊伍正日漸取代傳統勞動力,尤其在裝配、點膠、搬運、焊接等工業領域,已經掀起了一股機器人使用熱潮,華為、中興、比亞迪等企業都在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
機器人被追捧的另一個政策背景是,自國務院發布《“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來,國內外企業就紛紛瞄準了中國市場,加快開展機器人研發和制造業務。隨著智能產業的升級,在醫院、家庭和一些服務行業,均有出現機器人的身影。
但這塊被攪熱的市場中,目前80%的市場份額仍由跨國公司占有,其中ABB、FANUC、安川和KUKA四大企業則是市場第一梯隊的“四大金剛”。
而在國內,面對機器人應用這一廣闊空間,上海、昆山、唐山、重慶等地方政府紛紛出臺相應政策,引進研發和制造企業,爭相打造當地機器人產業。與此同時,國內企業的研發步伐也在提速。
“三一重工已于2011年底就與重慶市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研發機器人項目,目前機器人研發已經作為獨立的項目組分離出研究院。”三一重工智能研究院相關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百萬機器人計劃
2011年7月底,郭臺銘情緒高昂地宣布富士康將增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數量以完成簡單重復的工作,3年后機器人規模達100萬臺。
他同時透露,富士康將專門成立機器人公司進行高端機器人研發和外購機器人的系統組裝,其100萬臺機器人將主要用在噴涂、焊接、裝配等工序上。
郭臺銘的表態正日漸成為現實。
來自富士康2012年的半年報顯示,截至去年6月份,富士康國際員工數量為7.55萬人,而2010年底富士康國際員工數量還有12.67萬人,到2011年底則下降至9.89萬人。
在國內,工業機器人接受度和使用量日益增加,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統計顯示,中國多用途工業機器人裝機量從2008年到2011年增長136%,2011年銷量達22577臺,比2010年增長50.7%。IFR預測到201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將達35000臺,占全球比重16.9%,從而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市場。該組織秘書長古德倫·里茨伯格稱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機器人市場。
國金證券分析師董亞光表示,我國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及制造業勞動成本上升推動著機器人需求的加速。我國已面臨第一、二類需求的嚴峻形勢,劉易斯拐點和人口紅利的消失正在逼近,制造業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已大大擠壓中小企業原本微薄的利潤空間。
“制造業轉型升級對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提升的需求也在推動工業機器人需求的加速發展。”董亞光說。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