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原始設備制造商被分為兩種,一種是專注于純電動模式的汽車制造,另一種是專注于混合動力制造的汽車制造商。雷諾日產(Renault/Nissan Alliance)以生產主流的電池驅動汽車成為該領域中的先鋒,其競爭對手三菱(Mitsubshi)也是該領域中的佼佼者。另外,福特(Ford)和通用汽車(GM)均采用了雙動力形式,包括美國的雪弗蘭伏特(Chevy Volt),和歐洲的沃克斯豪爾(Vauxhall)以及歐寶(Opel)的首款電動車Ampera。而像伏特或Ampera這樣的車均可用電池或混合燃料,這樣的設計緩解了目前電動汽車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里程焦慮"(駕駛電動汽車時因擔心突然沒電引起的精神痛苦或憂慮)是電動汽車被廣泛接受的一個重要屏障。有些投資者專注于那些可以克服這些問題的發展,例如像捷豹與微型渦輪制造商Bladon Jets合作研發的迷你型噴氣式渦輪創新的里程混合劑技術。

豐田汽車(Toyota)以混合動力技術著稱,普銳斯(Prius)是該公司最新研發的混合動力燃料車。然而,最近該公司對外透露將專注于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生產研發。現代(Hyundai)和本田(Honda)同樣也在專注于燃料電池領域的研發。
就在一兩年前,有預測稱"里程焦慮"在中國不會成為太大的問題。論據在于未來10年中國的汽車購買者絕大多數可能是首次購車者,他們可能會根據駕駛習慣來選擇購買的車型。其中有很多年輕人有意向選擇環保的車型。中國還有一個優勢在于不需要對現有的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改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發布的白皮書顯示,中國已經認可"商業模式的創新"是電動汽車推廣的核心所在。中國的政策包括以模式戰勝充電緩慢的缺點和電動汽車更換電池所引起的高成本。電池交換模式策略包括允許電業部門集中對電池充電,安排合適的充電時間來平衡電網的負擔,提高電網穩定性。
研發投入正在源源不斷地持續注入全球范圍內的電動汽車公司。在歐洲大規模的研發支持來自于歐盟環保汽車倡議(EU Green Cars Initiative),這是歐洲經濟復蘇計劃的一部分。它提供了40億歐元(54億美元)的歐洲投資銀行貸款,此外,還通過歐盟第七框架計劃更進一步地提供了5億歐元(6.78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以配合成員國和行業伙伴提供的5億歐元資金支持。
中國政府已經有預算在未來10年投資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以支持整體充電式汽車行業產業鏈的發展。截至2010年,中國五大汽車制造商已經向市場推出了電動汽車。比亞迪作為中國西部最知名的電動汽車生產廠商,已經在電動汽車研發方面投資了20億元人民幣(約合3億美元)。據報道,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也將在該領域投資60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東風汽車公司在2011年宣布在未來10年將在電動汽車研發方面投資330億元人民幣(約合49億美元)。
2012年5月,中國宣布了一項針對電動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以及其他裝有節能引擎汽車的補貼計劃,總金額約為41.9億美元。中國的目標是到2015年能有50萬輛電動汽車上路,到2020年達到500萬的總量。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國電動汽車的增長量遠低于預期,事實上電動汽車的早期批量生產量也比實際預期的低很多。隨著全球汽車行業整體銷售的不景氣,這樣的結果也并不意外。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