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半導體照明技術基本實現與國際同步發展,示范應用處于國際先進水平。”李晉閩如是評價。
通觀我國半導體照明產業,有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產業鏈上中下游各個環節聯合非常緊密,大家都很喜歡“抱團”。提到這種產學研用合作的新機制,就不得不說其背后的推手——CSA。我國半導體照明產業上中下游主要骨干企業、科研機構均是CSA成員,占國內60%以上產值。聯盟成立以來,建立了以資源共享、知識產權、標準等為紐帶,產學研以及上下游協同創新的長效機制。
“2012年,依托聯盟籌建了半導體照明聯合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并建立了‘共同投入、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合創新機制。成立一年來,17家企業就投入5100萬元。”CSA常務副秘書長阮軍向科技日報記者透露,實驗室還于今年1月在荷蘭設立海外研發實體機構——代爾夫特研究中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聯盟正“走出去”,放大“中國之光”。2010年10月,以CSA為主要發起者,聯合美、澳、新、荷、韓、印及中國臺灣地區的半導體照明產業,組織成立了全球首家專門促進半導體照明行業發展的非營利性、非政府組織“國際半導體照明聯盟(ISA)”。它是首個總部設在中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國際聯盟,也表明國際社會對中國半導體照明產業及市場戰略地位的認可。
700個“金太陽”光耀美麗中國
近日,世界上最大的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儲能裝置及智能輸電于一體的新能源綜合示范工程——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迎來安全穩定運行一周年,我國首創、自主研發的間歇式能源聯合發電運行及調度模式得到實際驗證。該工程2012年全年累計輸出優質綠色電能超過2.4億千瓦時。
“它實現了新能源并網、關鍵設備和工程建設等方面的重大技術突破,為我國電網接納大規模間歇式能源提供了良好示范。”據科技部高新技術司能源處處長鄭方能介紹,目前,一期工程在聯合控制、風力發電、儲能技術、智能調度等取得了一批階段性成果。
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只是我國“金太陽示范工程”的首個重點項目。
能源緊缺是當今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我國已將包括太陽能光伏產業在內的新能源產業列為未來著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2009年7月21日,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該工程將綜合采取財政補助、科技支持和市場拉動方式,加快國內光伏發電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
“金太陽示范工程”是一個嶄新的提法,意味著國家將給予太陽能產業更大的政策支持,即對光伏發電進行初投資補貼。這種財政補貼政策是指政府對光伏項目初投資建設給予一定額度的一次性補貼(視實際情況也可分期撥付),具有交易成本低、有效規避現行電力體制障礙,減輕開發商初投資壓力等優點。
有專家認為,該工程的實施是我國分布式光伏發電產業發展的重要事件。實施“金太陽”科技示范工程以來,我國進一步提高了光伏發電應用水平,擴大了市場規模。
鄭方能告訴科技日報記者,4年來,由于堅持技術創新與示范工程等項目相結合,我國已實現以典型示范工程帶動前沿關鍵技術突破、以產品推廣應用拉動光伏全產業鏈快速健康發展。
據悉,自2009年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以來,已批準支持近700個示范項目,總裝機容量超過5800MW(兆瓦)。中央財政承諾投入390億元,截至2012年底,已撥付到位約250億元,帶動地方和企業直接投入超過390億元,實現直接產值780億元。截至2011年底,我國光伏電池產量約30GW(吉瓦),產能超過40GW。
“上海光源”力拔萬臺X光機
在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一座美麗的巨型“鸚鵡螺”建筑內,接近光速運動的電子在432米周長的環形加速器中,晝夜不停地向周邊的光束線實驗站輻射不同波長的電磁波,就像一臺多用戶的“超級X光機”和“超級顯微鏡”,產生照亮微觀世界的神奇之光。
這座建筑,靜靜綻放著神奇的光芒。一束束高質量的同步輻射光,投射出一幅幅未來的科學圖像……這就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學平臺——“上海光源”。經過長達16年的孕育、52個月的緊張施工,“上海光源”于2010年1月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并正式對中外各學科領域的科研用戶開放。
天上有了太空望遠鏡,才能發現宏觀宇宙中最遙遠的奧秘;地上有了“上海光源”這樣的 “超級顯微鏡”,才能發現微觀物質中最精細的結構。“上海光源”具有建設60條以上光束線和上百個實驗站的能力,可容納成百上千名不同學科領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日夜研發。
“上海光源”開放后,全國各地高校、科研院所、醫院及企業用戶紛至沓來,涉及生命科學、物理、化學、地質、環境等十多門學科:
——中科院物理所國家超導實驗室趙忠賢院士領銜的“新型鐵基超導體研究”課題組通過上海光源X射線微聚焦線站,利用直徑只有頭發絲粗細的 “微光”,獲得高亮度、高靈敏、高分辨率的分析手段,首次發現鐵基超導體在高壓條件下也能重現超導,從而為“高溫超導”研究打開了一條全新思路;
——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中心顏寧和施一公研究組合作揭示了這些蛋白特異識別其靶標基因的分子基礎,這一工作在2012年發表于《科學》雜志,并被該雜志評選出的“2012年十大突破”之“基因組的精密改造工程”引用,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光束線站對解析工作提供支持,保證了課題的順利完成;
……
近幾年,我國不少科研用戶在《科學》《自然》《細胞》等國際頂尖學刊上發表高質量論文,“上海光源”功不可沒。
目前,全球建成和在建的同步輻射光源裝置共有60余座,其中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13臺。與中國已有第一代同步輻射光源——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第二代同步輻射光源——合肥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相比,“上海光源”具有高亮度、高強度、高穩定等優點,強度是X光機的上萬倍,亮度是最強的X光機的上億倍,可同時提供從遠紅外線、紫外線,到硬X射線等不同波長的高亮度光束,每年供光機時將超過5000小時。上海光源屬于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輻射光源之一,能量居世界第四。
如今,“鸚鵡螺”已蜚聲世界。“上海光源”與中國臺灣地區和日本、韓國、印度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一起,形成堪與美歐媲美的“光源群”,成為面向世界的同步輻射實驗平臺。
■外界評說
“中國半導體照明有光明的未來”
師昌緒(著名材料科學家、兩院院士):半導體照明產業在國際上應該已經占領了比較令人矚目的地位。因為國際半導體照明聯盟(ISA)就在中國,聯盟不完全是一個名譽性組織,更是有實質性內容的組織。半導體照明聯盟在很大范圍和深度上能夠把很大一部分企業聯合起來,已經樹立了一個健康發展的典范,得到了國際認可。
張國旗(荷蘭DELft大學教授):首先,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成立半導體照明聯盟的國家。中國半導體照明產業發展至今,主要經驗有3點,一是聯盟符合社會和產業的發展需求。二是來自政府等的支持。三是擁有強有力的專業化的組織和管理隊伍。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滿足企業和社會的需求,非常希望重點實驗室今后在這幾個方面繼續有所成就。
Robert Steele(美國StrategiesUnlimited公司光電主管):與中國公司進行合作的經驗,使我相信中國能夠研發出最高水平的技術,向市場上出售最高質量的產品。中國半導體照明有光明的未來。
“中國加入世界級同步輻射光源俱樂部”
上海光源剛剛建成的時候,《自然》雜志就以“中國加入世界級同步輻射光源俱樂部”為題,報道了上海光源的建設,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肯定。國際評估委員會也對上海光源加速器的建造和調速、質量與速度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是頂級水平,為未來國際上大科學裝置加速器的建設樹立了一個標桿。所有的光和線站達到了國際同類第三代線站的水平。國家驗收時,也充分肯定了上海光源在世界同類裝置中以最少投資、最快建設速度實現了優異的性能,成為國際上性能指標領先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之一,是中國大科學裝置建設的又一成功范例。
張曉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光源”的建設,標志著中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邁入新的發展階段。伴隨上海光源等工程的建設,中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步入快速發展期。上海光源的建設,將為中國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培養凝聚優秀人才提供重要平臺。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