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產業云集上海 市場爆發式發展
已有102695次閱讀2012-08-16標簽:機器人
目前,上海發育出了30多家本地的中小型機器人企業,絕大部分正是背靠跨國公司做著下游配套,具備整機量產能力的鳳毛麟角。
不過,本土企業雖然“低端”,但還有錢可賺?茖W學所的調研發現,他們雖然只能吃到大蛋糕的邊角,但得益于中國市場的大步快跑,眼下日子不難過,也沒太多危機感。
但好日子也許不會太長。由于競爭加劇、利潤收窄,龍頭企業正嘗試跳過下游企業,直接面對用戶。據分析,幾年后這種趨勢可能越發明顯。而且,上海本地企業面臨的國內同行競爭也在加劇,比如重慶、廣東、山東、遼寧等都已提出“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在長三角地區,一條“環上海機器人產業帶”正開始浮現。諸多國內競爭者的優勢在于,當地制造業趨于集中,他們有緊靠客戶群的種種便利,而且多項成本低于上海。
錯位競爭也得抓緊時機
雖然有分析認為,國內機器人產業受制于跨國公司的技術壟斷,難以“自主”;但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的報告認為,技術與產業并非單向的“因果關系”,建議先建立產業化平臺,扶持自主品牌整機企業,以規;瘧脦映掷m研發,尋求技術突破。
機器人技術,上海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有一定研發實力,不過這些研發零散、不連續,且局限于實驗室;而有影響的本地大企業對自主研發熱情不高,目前在做產品自主研發的是一些中小企業,盡管發展勢頭不錯,但關鍵部件幾乎全靠進口。因此,上海迫切需要建立大型整機企業來牽引產業鏈,有效整合國內的各方力量,推動機器人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研發。
王迎春表示,工業機器人是一種典型的實踐性技術,應用是技術進步的動力。據他觀察,中國市場復雜,細分程度高;而目前跨國公司的注意力集中在傳統高端市場(汽車制造、電子產品加工等),暫時無暇顧及低端和新興的市場,這是本土企業錯位競爭的機會。但一旦傳統高端市場增長放緩,跨國企業轉而尋找新增長點,這種機會可能就會失去,所以必須抓緊時間。
科學學所在報告中列舉了一些適合本土企業進入的細分市場,如物流搬運機器人、面向工程機械的厚板焊接機器人、智能輪椅等。
王迎春說,不僅產業界,有關政府部門也要審時度勢積極調整政策措施。比如,國內發展機器人產業以往注重引進外資,但事實表明,“市場換技術”似乎并未奏效,因此還得著力扶持本土企業。又比如,現在機器人整機進口為零關稅,零部件進口卻要繳納關稅,這對國內企業尤其整機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不利。
共0條 [查看全部] 網友評論